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
(1)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把一张纸板ENF 放在平面镜上,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
(2)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在纸板NOF上看到了反射光,接下来他应该改变 ,多做几次。
(3)把纸板NOF向后折,多次实验,可以发现,只有两块纸板在 时,才能看到反射光。
(4)让光沿着FO的方向射向O点,反射光会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 。
(5)使一组平行光贴着纸板EON射向平面镜,看到的反射光也是平行的,这是因为光发生了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这种物态变化名称叫.
(2)请根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
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和.
(3)某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答:.
如图所示,分贝仪可以测出一个声音有多响,小李同学利用分贝仪来研究“不同材料的吸音性能”,他的操作是:在桌上先放上要测试吸音性能的某种材料,然后在材料上放一个玻璃杯, 接着用力敲击玻璃杯,用分贝仪测出敲击声的分贝数。再换一种材料,重复这个实验过程,直到完成整个探究,
(1)针对小李同学对此问题的研究过程,请你写出他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2)小李准备了下表中的几种材料,并科学准确地测出了实验数据:分析表中数据,吸音性能最好的两种材料是________和.
(3)通过这项研究,对降低噪声源(如电动机、汽车发动机等)的噪声,请你提出一点建议: ___________。
某兴趣小组在研究小孔成像,他们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如下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蜡烛,蜡烛被点燃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若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则像的大小会(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选填“改变”或“不变”)。
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海若同学准备了一块平面镜、一块画有法线ON的平整硬纸板、直尺、量角器及铅笔。
(1)如图所示,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在纸板上描出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并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改变光的入射角度,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A.光能否发生反射? | B.光线是否沿直线传播? |
C.光是否只能在镜面上反射? | D.反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
(2)沿ON将右侧纸板向后折,反射光线(填“仍存在”或“不存在”),纸板上(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_关系。
(2)我们应选择___________(选填“较厚”或“较薄”)的平板玻璃来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透过玻璃看到B蜡烛,从而确定______________。
(3)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4)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中,小明移动蜡烛B,使其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同桌的小红在旁边的位置观察到蜡烛B与A的像_________(选填:“重合”或“不重合”)。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显示蜡烛A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像。
(6)图乙是小明同学经过本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接着连接了像与物的对应点,发现连线与镜面是垂直的关系,然后又分别测量物与像到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发现距离相等。请问小明同学能否得出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答: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