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同学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
(1)由图甲可知,实验中操作存在的错误是 ;
(2)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A组同学测出的水温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读数为 ℃;
(3)B、C两组同学得到如图丙中b、c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可能是水的 不同;
(4)由丙图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
(5)水沸腾时会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100℃水蒸气比100℃水烫伤更严重,其原因是 。
晨曦家有一个沉香木工艺品,他将工艺品带到实验室,想测量其密度.
(1)晨曦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端调,使横梁平衡.
(2)晨曦再把工艺品放在天平左盘,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工艺品的质量为 g.
(3)量筒内盛280mL的水,将工艺品放入量筒的过程中,系在工艺品上的细线突然脱落,工艺品沉入水中时一部分水溅在量筒内壁,此时水面到达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工艺品的体积为 cm3.
(4)利用公式算出工艺品的密度为 kg/m3.
(5)同组同学观察到了晨曦测量的全过程,提示晨曦,这样测得的工艺品密度要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5cm
(1)实验前应首先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 .
(2)如图,光屏应在 区域前后移动,才能得到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成了 .
(3)若将蜡烛向左移动,则若想接收到清晰的像,需要将光屏向 移动,此时像的大小将 (选填“增大”、“减小”、“不变”).
(4)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上一个近视眼镜,则发现像变得模糊了,这时应适当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重新得到清晰的像.
(1)婷婷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并得出了“在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结论,同组同学告诉她结论不正确,你认为正确的结论应该是: ;实验中,如果让光沿BO方向入射到镜面,那么反射光会沿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 .
(2)完成上面实验后,她又和同组同学一起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婷婷建议大家用 代替平面镜,找到像以后,她又在像的位置放了一个白色的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当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在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实验中,小华将钢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1)拨动钢尺刻度尺,看到了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另一端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小华的实验操作存在的问题是 ;
(2)小华纠正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拨动钢尺,看到钢尺的振动,同时听到了钢尺发出的声音,如图所示。接着减小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钢尺,小华看到钢尺的振动 (填“变快”、“不变”或“变慢”),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 (填“变高”、“不变”或“变低”)。
(3)小华减小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钢尺过程中,还发现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明显变大,这是因为:
A.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 |
B.振动频率越低,声音的响度越大 |
C.振动幅度越小,声音的响度越大 |
D.两次实验没有控制钢尺的振动幅度相等 |
小华选取一块石子,准备在实验室测定它的密度。
(1)他先将天平放在 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 处,发现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直至天平平衡。
(2)用调好的天平测石子的质量,当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时,天平平衡,则此石子的质量为 g。在量筒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该石子放入前、后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则石子的体积是 cm3,此石子的密度是 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