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其主要化学反应原理如下:

NH 3+CO 2+H 2O═NH 4HCO 3   

NaCl+NH 4HCO 3═NaHCO 3↓+NH 4Cl    

x NaHCO 3 Na 2CO 3+CO 2↑+H 2O      

已知NaCl、NaHCO 3和NH 4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NaHCO 3

6.9

8.1

9.6

11.1

12.7

NH 4Cl

29.4

33.3

37.2

41.4

45.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反应。

(2)反应②产生的NH 4Cl在农业生产中常用作   (选填"氮肥"、"磷肥"或"钾肥")。

(3)反应③中的化学计量数x=   

(4)20℃时,反应②中的生成物溶解度较小的是   (填化学式)

(5)20℃时,将NaCl和NaHCO 3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加热蒸发20g水,再恢复至原温度,析出晶体并得到溶液,对于所得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所得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B、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大于后者

C、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增大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根据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标号的仪器名称:a  ,b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制得的氧气不纯净,其原因可能是  

(3)制取二氧化碳可选B作为发生装置。如果把B中带单孔塞的导管换成C其优点是  

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图①实验中能得到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  

(2)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量取水的操作如图②所示,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  (填“偏大”或“偏小”)。

(3)图③所示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  

(4)将图④实验所得液体静置,说明乙醇能溶于水的现象是  

如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装置,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实验装置是  (从A~E中选择,填字母序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已收集满,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端(填“a”或“b”).

皮蛋又称松花蛋,因其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某兴趣小组在市场上获得了少许腌制皮蛋的原料。拿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将该固体混合物放于烧杯中,缓慢加入足量的蒸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澄清滤液B。

【提出问题】(1)白色沉淀A是什么?

(2)无色滤液B中的溶质有哪些?

【查阅资料】腌制皮蛋的原料配方是少量NaCl、CaO和过量Na2CO3的固体混合物。

【理论推理】(1)白色沉淀A是CaCO3,请写出生成该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2)滤液B中含有Na2CO3、NaOH、NaCl三种溶质。

【实验验证】为证明滤液B中存在的三种溶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

取少量滤液B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滤液B中含有Na2CO3、NaOH、NaCl

II

取少量步骤I中所得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酚酞溶液

  

III

另取少量步骤I中所得滤液于试管中,先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再加入 硝酸银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拓展提升】

(1)向步骤 I中加入过量Ba(NO32溶液的目的是   

(2)小妮同学认为若将步骤I中的Ba(NO32溶液换为BaCl2溶液,进行以上实验,最终也能证明滤液B中存在的三种溶质。你认为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

(3)小轩同学认为向滤液B中先加入酚酞溶液,后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也能得出滤液B的溶质中含有Na2CO3和NaOH的结论,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利用C装置收集一瓶氧气,完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如图E所示),为防止瓶中氧气逸出损失,红热的木炭伸入集气瓶时,应注意的操作是  

(4)利用D装置收集氧气,验满时将带火星木条放在  (填“a”或“b”)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