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杠杆在竖直向下拉力F的作用下将一物体缓慢匀速提升。如表是提升物体时采集到的信息:
物重G (N) |
OA (m) |
OB (m) |
A端上升的髙度h/m |
B端下降的竖直距离s/m |
40 |
0.8 |
0.4 |
0.2 |
0.1 |
(1)若不计杠杆自重和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
(2)若实际拉力F为90N,求拉力做的总功及杠杆的机械效率。(机械效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各种形式的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请你仿照图中给出的两个示例,写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光能转化为内能的实例。
科普阅读题:阅读下列短文。
“墨子号”与“天宫二号”
人类一直向往插上翅膀,飞向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我国的太空探索技术一走在世界前列。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运载火箭将“墨子号”卫星发射升空,“墨子号”先在火箭强大推力的作用下加速上升,到达预定轨道后与火箭成功分离,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它是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仅隔1个月后的中秋夜22时04分,运载火箭又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约575秒后,“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天宫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完成两名航天员进行30天中期驻留;与货运飞船交会对接,进行推进剂补加;在航天员驻留期间,开展维修性技术实验,及舱内其他实验项目;搭载14个科学实验,开展空间技术应用。它也担负着量子通讯实验的使命,量子通讯的信息传输速度尽管不会超过光速,但会大大加强通信的安全性。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说,墨子最早提出光沿直线传播,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墨子号”以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家墨子的名字命名,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回答下列问题:
(1)升空的“墨子号”与火箭分离前,“墨子号”的动能 增大 ,机械能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
(2)“天宫二号”与货运飞船交会对接时,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货运飞船是 的;以地球为参照物,货运飞船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
(3)写出除小孔成像外,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一个实例 。
某学习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量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他们用的实验器材如图所示,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空气, 形管中液面最初相平,两个密闭容器中都有一段电阻丝。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甲两个容器的电阻丝接到电路中。
(2)实验中通过观察液面高度的变化来比较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这种方法叫 。
(3)接好电路,闭合开关,通电一段时间后, (填“左”或“右” 侧 形管中液面高度变化大,此实验现象表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均相同的情况下, 越大,所产生的热量越多。
(4)让两个密闭容器中的电阻一样大,在其中一个容器的外部将一个相同阻值的电阻和这个容器内的电阻并联(如图乙所示)。移走图甲中的电阻,换接图乙中的电阻到电路中,重新做这个实验。此时通过两容器中电阻的电流不同,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观察 形管中液面高度变化,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5)如果热量用 表示,电流用 表示,电阻用 表示,时间用 表示,则 。
王红阳同学到实验室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请你从“长木板、小车、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温度计、薄木块、金属片、秒表、细线”中选出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测量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和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要求:
(1)写出所选实验器材。
(2)画出实验装置图,并简要说明测量方法。
回归实验和探究(请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1)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过程 现象 |
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使小车到达三种不同水平面时的初速度 ,发现小车在 表面上运动状态改变得最慢 |
|
结论 方法 |
若 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理想化推理得出结论,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法。 |
|
问题 讨论 |
利用上述器材,再增加一个小木块和一把刻度尺,让小车分别从斜面不同高度处由静止滑下,比较木块被推动的 ,由此得出物体的动能与 的关系。 |
(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现象方法 |
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水中,发现探头向下移动的过程中, 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变大,这说明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 。保持探头所处深度不变,向水中加盐,发现高度差变大,这说明液体压强还与液体 有关。 实验中 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的大小反映了探头所受液体压强的大小,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法。 |
问题讨论 |
在开口的空矿泉水瓶的侧壁和底部扎几个小孔,用手将其压入水中,发现水从各个小孔涌入瓶中,说明液体内部向 都有压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