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实验小组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

实验试剂(用品):大理石、氯化钠、二氧化锰、硝酸铵固体、稀盐酸、过氧化氢溶液、蒸馏水、木条、火柴、酒精灯。

选择合适的试剂(用品)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1)组装仪器,  (填必要的操作),加入药品。

(2)关闭止水夹,推动注射器,注入液体,观察到装置A中有大量气泡冒出,气球胀大。

(3)打开止水夹,观察到装置B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装置A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要进一步确认该气体的成分还需进行的操作是  ,取下装置B中双孔塞,将红热的细铁丝由上到下缓慢地伸入到B装置的玻璃瓶中,细铁丝剧烈燃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更换装置A中的固体和液体药品,重复步骤2中的操作,能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打开止水夹,观察到装置B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装置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装置A中选择的固体和液体分别为    

(5)继续更换装置A中的药品重复上述操作,观察到装置A中没有气泡冒出,气球变瘪。装置A中选择的固体和液体分别为    

科目 化学   题型 解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用途。

(1)KNO3属于复合肥,所含的营养元素有  ,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KNO3溶液常用作无土栽培的营养液,配制100g该营养液需要的溶质是  ,其质量为  g,配制时常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  

(2)某KNO3固体(混有少量NaCl),要用它配制上述营养液,需在配制前进行提纯(图1为溶解度曲线),60℃时,KNO3的溶解度为  g,将该固体溶于水配制为接近饱和的溶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其理由是  

(3)探究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如图2所示。固体X是NH4NO3或NaOH,固体Y是KNO3或Ca(OH)2,烧杯中盛放20℃Y的饱和溶液(有少量Y的固体剩余),往试管中滴入适量水,烧杯中固体逐渐消失,写出X与Y可能的组合  

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知识和技能,请完成下列实验内容。

[制取气体]

实验名称

化学方程式

选用药品

制取气体

所选装置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石灰石和

稀盐酸

B C

实验室制取氧气

  

  

  

[探究活动](1)通常将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装置F,目的是  

(2)如果将产生的氧气通入装置G,现象是  

[交流总结]如果实验室需要制取另一种气体,你的思路是   (不写具体操作)。

为测定某氧化铜和铜的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小勇同学取20g固体混合物置于烧杯中,将100g稀硫酸分为四等份依次加入其中进行实验,测得数据如下:

次序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剩余固体的质量/g

16

a

10

10

回答下列问题:

(1)原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  

(2)上表中,a的值为  

(3)计算该实验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人体缺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葡萄糖酸锌(化学式为 C12H22O14Zn)口服液来补锌。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现有两支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其中共含葡萄糖酸锌91 mg,则这两支口服液中锌的质量共  mg。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对比实验]

编号

操作

现象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  (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  (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推论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固体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氧化铝薄膜被破坏

Na+或①  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固体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

Na+和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  (填“正确”或“不正确”)

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