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B.《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C.《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D.《天工开物》﹣﹣“侯潮一过,明月天睛,半日晒出盐霜”
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是指
| A.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有新的元素生成 | 
| B.分子分成原子,有新的原子生成 | 
| C.有组成或结构上与原物质不同物质生成 | 
| D.有组成与结构不变的新分子生成 | 
纯净物X在密闭容器中稍加热就分解为NH3、H2O和CO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能得出的结论是
| A.X由四种元素组成 | B.X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 
| C.X中有水 | D.X是氧化物 | 
判断下列各组物质,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 A.冰和水 |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 
| C.水与双氧水 | D.红磷和白磷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 
   B | 
   C | 
   D | 
  
![]()  | 
   ![]()  | 
   ![]()  | 
   ![]()  | 
  
| 测定空气中 氧气的含量  |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 
   电解水 |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 
|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 | 
|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方法 | 
| D.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 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