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小柳同学连接的电路如图甲所示,所用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选填“闭合”或“断开”),应将滑片P放在变阻器的  (选填“A”或“B”)端,电压表应选用的量程是  (选填“0~3V”或“0~15V”)。

(2)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小柳发现电流表有示数,但小灯泡不亮,电压表示数为零,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

(3)故障排除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当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时,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示数为  A,该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

(4)小龙同学在测同样规格的小灯泡电功率时,发现电流表3A的量程已损坏,只有0.6A的量程可用。小龙查资料,知道电流表内部有电阻,电阻阻值很小,0.6A量程所对应的内部电阻阻值约为0.1Ω.为顺利完成实验,他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电路,想把电流表的量程临时改为1.2A.图中ab是一根长20cm的锰铜电阻丝,总阻值约为0.2Ω,a端用一个夹子固定,另一个夹子可在ab间移动。

实验室提供下列器材:

A.锰铜电阻丝ab长20cm,总阻值约为0.2Ω

B.滑动变阻器(0~10Ω)

C.滑动变阻器(0~50Ω)

D.蓄电池电压24V

E.开关一个,夹子两个,导线若干

①小龙实验时应选择的滑动变阻器是  (填字母代号)。

②小龙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Ⅰ按照图丙连接电路,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放在电阻最大的位置,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同时断开锰铜电阻丝b端的夹子;

Ⅱ闭合开关,  ,使电流表的示数为0.6A;

  

这样电流表的量程就临时改为了1.2A。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 电功率的测量实验 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科学兴趣小组在测量额定电压为 2 . 5 V 的小灯泡灯丝电阻时发现,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越大,测得电阻的阻值也越大。针对上述现象,同学们进行如下研究:

【建立假设】①灯丝两端的电压增大导致电阻增大;

②灯丝的温度升高导致电阻增大。

【实验器材】干电池2节,额定电压为 2 . 5 V 的小灯泡1只,电流表1个,电压表1个,滑动变阻器1个,开关1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导线若干。

【实验方案】

次数

1

2

3

4

5

电压 / V






电流 / A






电阻 / Ω






①按图连接好电路,将灯丝插入瓶口浸入水中,使灯丝的温度保持不变;

②闭合开关 S ,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多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重复步骤②。

连接电路时,电压表量程选择 0 ~ 3 V 而不是 0 ~ 15 V 的目的是   

【得出结论】若假设①被否定,则实验中得到的结果是   

【交流反思】进一步探究发现,灯丝电阻改变的本质原因是灯丝温度的变化。自然界在呈现真相的同时,也常会带有一定假象,同学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用吸管吸饮料表面上看是依靠嘴的吸力,而本质是依靠   

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表。

次数

物距 / cm

像距 / 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并说出你的理由。   

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

小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

小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

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李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

时间 / 分钟

0

3

6

9

12

15

18

21

24

甲的示数 / ° C

40

57

71

81

91

97

100

100

100

乙的示数 / ° C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

(1)通过实验数据分析,   的观点是正确的。

(2)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 40 ° C 上升到 94 ° C ,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 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

(3)18分钟以后,为什么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 94 ° C 稳定,但又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 ( 100 ° C ) ?请分析其原因。   

(4)为了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只需改进原装置即可。如图所示的改进方案中,   更合理。

下列是某科学研究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本实验均使用轻质杠杆)

实验1:在直杠杆水平平衡时(如图甲所示)进行实验,记录多组数据。得出: F 1 × s 1 = F 2 × s 2 (注 : s 1 s 2 分别表示支点 O F 1 F 2 的作用点的距离)。在直杠杆倾斜平衡时(如图乙所示)进行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该结论适用于所有平衡时的杠杆吗?

实验2:科学研究小组用一侧弯曲的杠杆进行如图丙所示的实验,移动钩码,改变钩码数量,记录数据如表,分析表格数据发现上述结论并不成立,但发现一个新的等量关系,即:   

实验次数

F 1 / N

s 1 / cm

F 2 / N

s 2 / cm

l 2 / cm

1

1.0

10.0

0.5

21.3

20.1

2

1.5

20.0

1.0

31.7

29.8

3

2.0

30.0

2.5

25.5

24.0

s l (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这两个量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哪个量才是有价值的呢?研究小组的同学观察到:支点到 F 1 的作用点的距离 ( s 1 ) 与支点到 F 1 的作用线的距离 ( l 1 ) 是相等的。研究小组的同学又进行了实验。

实验 3 :

①移动钩码,使杠杆   ,并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②记录 F 1 s 1 l 1 F 2 s 2 l 2

③改变钩码数量,移动钩码,记录杠杆处于平衡时的多组 F 1 s 1 l 1 F 2 s 2 l 2

④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弯杠杆的平衡条件。

最后,通过科学思维,得出所有杠杆的平衡条件都是: F 1 × l 1 = F 2 × l 2 。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用于解释许多杠杆应用,如用图1方式提升物体比用图2方式省力,就可用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出合理解释。

请回答:

(1)在研究一侧弯曲的杠杆时,发现的一个新的等量关系是   

(2)将实验3中的①填写完整。

(3)"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在科学上被称为   。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建立这一科学量的价值。

(4)用图1方式提升物体比用图2方式省力的原因是   

小金同学为了制作弹簧测力计,对一根弹簧进行了探究: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钩码,记录弹簧的长度与它受到的拉力之间的关系。如表所示:

拉力 ( N )

0

0.5

1.0

1.5

2.0

3.0

4.0

弹簧长度 ( cm )

6.5

7.5

8.5

9.5

11.0

14.2

18.0

若用此弹簧制作弹簧测力计,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从表格信息可得,它的最大称量是    N

(2)若该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刻度为 0 . 1 N ,则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    cm

(3)当该弹簧测力计悬挂 75 g 的重物时,弹簧将伸长    cm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