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倩同学将妈妈的智能手机屏幕解锁图形设置为如图甲所示,圆圈内每个数字分别代表初中化学常见的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条件省略)其中1为碳粉,7可用于工业上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等,1、2、3、5、7分别为不同类别的物质。请完成下列问题:
(1)7代表的物质化学式为 ;
(2)1和2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3)5和7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 (任写一个);
(4)小茹认为小倩设置的解锁图形太简单,为她设置了如图乙所示的解锁图。若8为氯化钡,则6代表的物质类别为 (填字母)。
A.单质或酸
B.单质或氧化物或酸
C.单质或氧化物或酸或碱
D.单质或氧化物或酸或碱或盐
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法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用"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氧原子。
①用" "可表示的微粒是 (填名称)。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 (填标号)。
(3)从变化角度:
已知:常温下,氮气沸点﹣196℃,氧气沸点﹣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 体积,其主要成分是 。
(4)从应用角度: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如图所示。
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 。
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Ⅲ (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有 (填标号)。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如图“黑面包”实验中,蔗糖(C12H22O11)变黑,体积膨胀,变成疏松的炭,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出问题]改变糖的种类、浓硫酸的体积、水的滴数和温度是否会影响实验效果呢?
[进行实验]分别取5g糖粉进行实验,根据前2min的现象对实验效果进行评分,记录如下:表1实验记录。
实验 |
糖 |
浓硫酸体积/mL |
水的滴数 |
温度/℃ |
效果得分 |
1 |
蔗糖 |
4 |
5 |
22 |
65 |
2 |
蔗糖 |
5 |
10 |
30 |
81 |
3 |
蔗糖 |
6 |
15 |
50 |
93 |
4 |
冰糖 |
4 |
10 |
50 |
91 |
5 |
冰糖 |
5 |
15 |
22 |
88 |
6 |
冰糖 |
a |
5 |
30 |
75 |
7 |
葡萄糖 |
4 |
15 |
30 |
0 |
8 |
葡萄糖 |
5 |
5 |
50 |
0 |
9 |
葡萄糖 |
6 |
10 |
22 |
0 |
[处理数据]分析表1,计算效果得分均值,结果如下:
表2效果得分均值
因素 |
糖 |
浓硫酸体积/mL |
水的滴数 |
温度/℃ |
||||||||
蔗糖 |
冰糖 |
葡萄糖 |
4 |
5 |
6 |
5 |
10 |
15 |
22 |
30 |
50 |
|
均值 |
79.7 |
84.7 |
0 |
52.0 |
56.3 |
56.0 |
46.7 |
57.3 |
60.3 |
51.0 |
52.0 |
61.3 |
依据均值推断最佳实验方案,均值越高,效果越好。
[解释与结论]
(1)蔗糖变成黑色的炭,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推测放出的气体含SO2,从元素守恒角度说明理由: 。
(3)实验6中,a为 mL。
(4)根据表2推断,“黑面包”实验最好选择5g冰糖、5mL浓硫酸、 滴水和50℃。
[反思与评价]
(5)表2中,22℃对应的均值为51.0,计算该值所依据的3个数据分别是 。
(6)综合分析,使实验3的效果得分高于实验4的因素有 。
请从A~D中任选三个作答,若均作答,按前三个计分。如图,在一只烧杯中进行实验。补全实验方案。
序号 |
目的 |
步骤 |
A |
探究 |
①加入NaOH溶液; ②滴加酚酞溶液;③加入适量盐酸 |
B |
检验NaCl中混有Na2CO3 |
①加入少量样品;②加入适量水至全部溶解; ③加入 |
C |
验证KCl不能无限溶解 |
20℃时,①加入100g水; ②加入18g KCl; ③加入 (已知:20℃时,KCl的溶解度为34g) |
D |
配制 。 |
①加入2.5gNaCl; ②加入47.5g水; ③搅拌至全部溶解 |
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溶液快速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
(1)先推入的溶液是 。
(2)bc段压强不变,原因是 。
(3)cd段压强变大,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
用粗木棍在涂有蜡的锌板上写“明”“和”两个字,露出下面的锌板。向“明”字上滴加CuSO4溶液,向“和”字上滴加盐酸。
(1)“明”字上的现象是 。
(2)“和”字上产生气泡,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