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和创造物质。试从科学家认识物质的视角认识CO2。
(1)分类角度
CO2属于 (填字母)
a.单质 b.氧化物 c.有机物
(2)微观角度
我国研制的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CO2和H2转化为甲醇(CH3OH)和X.若用“O”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
”表示碳原子,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画出X分子的微观示意图: (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
(3)性质角度
三百多年前,人们发现一些洞穴内有一种能使燃烧的木柴熄灭的气体,后来该气体被证实是CO2.据此推测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4)变化角度
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物质转化图;实验室中常用CO2→CaCO3检验CO2气体,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
(5)应用角度
I.可用如图所示方法自制汽水来消暑解热
制汽水时,NaHCO3与柠檬酸反应生成柠檬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①据此推测,通常条件下不能与柠檬酸反应的物质 (填字母)。
a.镁带 b.氯化钠 c.烧碱
②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 有关。
Ⅱ.Al﹣CO2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
③电池的工作原理:在O2的催化下,Al与C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Al2(C2O4)3.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环保角度
全球参与控制CO2的排放量是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的根本对策。下列限制CO2排放量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
a.制定旨在限制CO2排放的国际规定
b.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
c.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含CO2的废气
氯化钠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经过以下操作流程:
(1)操作①中必须用到的一种仪器是(填序号)。
A.研钵 | B.量筒 | C.烧杯 | D.试管 |
(2)完成该实验部分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其有明显错误(填字母序号)。
(3)操作⑤中容易造成食盐固体飞溅,为尽量减少飞溅,除连续搅拌外还可采取等措施。
(4)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了50 g 5%的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
有(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5)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粗盐中除含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外,还含有少量的MgCl2、CaCl2等可溶性杂质;为了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除去泥沙的“精盐”又作了如下处理(假定杂质只有MgCl2、CaCl2两种)注:反应中所加试剂均过量
①白色沉淀含有物质的化学式为;
②在得到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盐酸的目的是;
③选用蒸发结晶法而不用降温结晶法的理由是。
已知某固体混合物中可能含有NH4Cl、Na2SO4、NH4NO3、CuO,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填写以下空白:
(1)气体A溶液的pH_______7。
(2)沉淀D的化学式为。
(3)一定有的物质是。
(4)该固体混合物中,还不能确定存在的是,(写化学式)要进一步推理该固体混合物的组成,可用溶液E再实验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未知成分溶液E少许,加入溶液, |
(用化学式表示) |
已知NaOH容易与空气中的CO2作用而变质。小军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固体后,设计方案,对这瓶NaOH固体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操作④的名称是:。
(2)根据上述实验,可以确定该固体变质。
(3)步骤③中加过量氯化钙溶液的目的是。
(4)若测得E的PH=7,则A的成分(写化学式),若测得E的PH>7,则A的成分(写化学式)。
(5)实验室有一瓶久罝的氢氧化钠,因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而变质,经测定该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则已变质的氢氧化钠占变质前纯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保留整数).
已知A~G七种物质都是初中化学课本中出现过的化合物,其中F是常用的建筑材料;H为常见的单质。各物质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如下图所示)。
(1)上述I溶液中的溶质有;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在①~⑦反应中属于复分解的方程式是;
写出在①~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方程式是。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SO2与烧碱溶液的反应:
(2)碳酸氢钠和稀盐酸混合:
(3)纯碱溶液与熟石灰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