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早兴 ①
作者: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 ②心空思想 ③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释]①此诗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诗人到杭州任刺吏第二年早春所作。②觉:醒。③思想:烦恼。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第一句点题,交代了游踪;第二句从大处落笔写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云与湖面相接,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乙诗通过对小狗、小鸟这两个对春天极为敏感的动物的传神刻画来写早春气息:冬天过去,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小狗对此敏感而"上阶眠";一向活泼的小鸟也不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C.乙诗"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诗人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本是人生一大乐事,但作者因思念家乡而开怀大饮,以致大醉,到次日早晨仍有头重脚轻之感。
D.乙诗中,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如"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了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抒发了诗人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2)赏析甲诗颔联,说说它是怎样写早春的。
(3)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注】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下列关于这首诗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醉别江楼橘柚”,直叙其事,并交代了地点和季节。 |
B.“江风引雨入舟凉”,写出了诗人迎风沐雨的畅快。 |
C.诗人想象,朋友不久就要到达潇湘,那时夜泊江上,孤月高悬,两岸猿啼声声入梦。 |
D.末句的“长”字写猿声,使人想起《三峡》中的“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诗词赏析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用“地白”写中庭月色,使人想起了李白的名句“”沉浸在美的意境中。你能再写一句咏月的诗句吗?
______体会诗歌中“落”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对这首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
B.颔联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 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
C.颈联用“乱花”“浅草”写出了西子湖畔繁花似锦,翠绿如茵的美丽景象。 |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
诗歌第二联中 “几处”“谁家”能换作“处处”“家家”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题。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①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一句意思相近。
(2)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7题。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① 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两句诗:“,飞入寻常百姓家。”
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