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时,小红同学做了如下表中的四个实验。
试管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试管内试剂 |
NaOH溶液 |
MgCl2溶液 |
Na2CO3溶液 |
Ba(NO3)2溶液 |
加入稀硫酸后的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产生气泡 |
白色沉淀生成 |
(1)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判断试管③④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小明同学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先加了一种试剂,再加稀硫酸,从而能说明试管①中也发生了反应,这种试剂是 。
(3)为了验证试管②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试管②中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有MgCl2,即Mg2+和Cl﹣同时存在溶液中。
猜想2:试管②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无MgCl2。
老师提示SO42﹣会对Cl﹣的检验有干扰,需要先除去,小明根据老师的提示和自己的猜想提出了如图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
沉淀A的化学式是 。老师评价该方案时指出:设计思路正确,但试剂选择有误,你认为应该将所选的试剂 改成 。小明按照修改后的方案进行了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猜想1正确,则步骤Ⅱ、步骤Ⅲ中必然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实验反思]小明反思进行步骤Ⅲ时,加NaOH溶液采用了滴加的方式,但没有立即观察到任何现象,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 。
为了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现取12.5g石灰石(杂质不反应也不溶解)加入盛有105.4g稀盐酸的烧杯中,反应中烧杯内物质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克?
(2)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糌粑中富含淀粉,淀粉在人体中经酶的作用,最终变成葡萄糖(C6H12O6),为人体组织提供营养。请计算:
(1)一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
(2)葡萄糖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
(3)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4)90g葡萄糖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g;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做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忘记加入指示剂,为探究反应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又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假设猜想]猜想一:溶质是CaCl2; 猜想二:溶质是CaCl2和Ca(OH)2
猜想三:溶质是 ; 猜想四:溶质是CaCl2、Ca(OH)2和HCl
[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猜想 是错误的,理由是 ;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
实验一 |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 |
猜想二不成立 |
|
实验二 |
再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与另一只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 |
猜想三成立 |
[交流反思]边巴同学认为。只用下列一种试剂 (填序号),也可以得出上述猜想三成立。
①AgNO3②Fe2O3③NaOH
[拓展延伸]
(1)在判断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时,既要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 ;
(2)写出实验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倾倒猜想三的废液前,可向废液中加入足量 并过滤,才能使废液中的溶质只含有CaCl2。
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3)用E装置收集氧气时,应等到 时开始收集;
(4)用C装置代替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优点是 ;
(5)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已知甲烷可用D装置收集,则甲烷的密度比空气 (填“大”或“小”)
(6)要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F装置内应盛放 (填试剂名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7)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 (填“a”或“b”)端。
下列时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 ;(写一条)
(2)B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C实验中铜片上白磷与水下白磷的现象对比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4)D实验中的操作将导致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或“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