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佳用如图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
(2)将蜡烛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利用了这个原理。
(3)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到 cm刻度线处,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
(4)凸透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将蜡烛移到55cm刻度线处,在移动光屏的过程中,光屏上 (“能”或“不能”)承接到像。
(5)在(2)的条件下,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小佳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合适位置,为使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
如图所示,钢球从高 处的斜槽上由静止滚下,在水平面上运动,运动的钢球 碰上木块 后,能将 撞出一段距离 .再让同一钢球从高 处由静止滚下,重复第一次实验。实验表明:质量相同时,钢球的速度越 ,木块 被撞得越远。在两次实验中木块移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 、 ,则 (选填“ ”、“ ”或“ ” 。
让一束光从某介质以不同角度射入空气中,观察光束在介质和空气中的径迹变化,得到光速在介质中的入射角 及其正弦值 、折射角 及其正弦值 的值如下表所示。从探究中我们可以得出:折射角总是 入射角(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折射角的正弦与入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 (保留两位小数)。
次数 数据 物理量 |
1 |
2 |
3 |
4 |
5 |
6 |
|
|
|
|
|
|
|
|
0.174 |
0.342 |
0.5 |
0.643 |
0.766 |
0.866 |
|
|
|
|
|
|
|
|
0.26 |
0.513 |
0.751 |
0.972 |
|
|
某课外科技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来测量电源 和待测电阻 的值,已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其实验步骤如下:
(1)这个小组的同学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后,将滑动变阻器滑片 滑到最右端 点,闭合开关 ,断开开关 ,无论怎样移动滑片 发现电压表有示数但始终保持不变。电路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原因即可)
(2)排除故障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滑到最右端的 点,闭合开关 和 .电压表的示数为 ;再断开开关 ,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则电源电压 ,待测电阻
(3)保持 闭合, 断开,当滑片 恰好滑到滑动变阻器的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应为 ,待测电阻 的电功率为 。
如图所示,学习光学知识后,小聪对有关实验进行了思考和创新。
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使用透明或玻璃板而不是用平面镜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
②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的 处时,玻璃板后 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小聪拿出一支没有点燃的和 处一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和像 ,说明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小聪用凸透镜替换玻璃板,将其放置在 中点且垂直 的位置上,将光屏放置在 点时,发现光屏上恰好成了一个清晰倒立、等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此时固定蜡烛,换用一个焦距略小一些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则光屏需向 (填“靠近”或“远离” 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在此成清晰的像。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小红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根据她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①比较图 和 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 体积 有关;
②比较图 和 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 有关;
③比较图 和 可知,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④图 中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为 ;
⑤比较图 和 可知,水对杯底部的压强 酒精对杯底部的压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