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
序号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鉴别CO 2和N 2 |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观察现象 |
B |
鉴别NH 4Cl和KCl两种白色固体肥料 |
加入熟石灰研磨后闻气味 |
C |
除去CO 2中混有的少量CO |
将气体通过灼热铜丝网 |
D |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
加入过量的石灰水,充分反应后过滤 |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司马光砸缸 | B.凿壁偷光 | C.火烧赤壁 | D.铁杵磨成针 |
如图所示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两种单质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 |
| B.可表示氢气和氧气的反应 |
|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
| D.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
地沟油中含有一种强烈致癌物黄曲霉素B2(C17H14O6),长期食用会引起消化道癌变。下列关于黄曲霉素B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黄曲霉素B2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
| B.黄曲霉素B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 C.黄曲霉素B2由17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
| D.黄曲霉素B2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7:14:6 |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
|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 C.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但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分子、原子 |
| D.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小木条火焰熄灭,则能使火焰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
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许多有趣的结构和性质。常温常压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水能结成冰,俗称“热冰”(见模拟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原子个数发生变化 |
| B.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
| C.在弱电场下,热冰中的分子停止运动 |
| D.利用该性质,人们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