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数学兴趣小组利用机器人开展数学活动.
在相距150个单位长度的直线跑道 上,机器人甲从端点 出发,匀速往返于端点 、 之间,机器人乙同时从端点 出发,以大于甲的速度匀速往返于端点 、 之间.他们到达端点后立即转身折返,用时忽略不计.
兴趣小组成员探究这两个机器人迎面相遇的情况,这里的”迎面相遇“包括面对面相遇、在端点处相遇这两种.
(观察)
①观察图1,若这两个机器人第一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之间的距离为30个单位长度,则他们第二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之间的距离为 个单位长度;
②若这两个机器人第一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之间的距离为40个单位长度,则他们第二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之间的距离为 个单位长度;
(发现)
设这两个机器人第一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之间的距离为 个单位长度,他们第二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之间的距离为 个单位长度.兴趣小组成员发现了 与 的函数关系,并画出了部分函数图象(线段 ,不包括点 ,如图2所示).
① ;
②分别求出各部分图象对应的函数表达式,并在图2中补全函数图象;
(拓展)
设这两个机器人第一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之间的距离为 个单位长度,他们第三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之间的距离为 个单位长度.
若这两个机器人第三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之间的距离 不超过60个单位长度,则他们第一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之间的距离 的取值范围是 .(直接写出结果)
如图,二次函数 图象的顶点为 ,对称轴是直线 ,一次函数 的图象与 轴交于点 ,且与直线 关于 的对称直线交于点 .
(1)点 的坐标是 ;
(2)直线 与直线 交于点 , 是线段 上一点(不与点 、 重合),点 的纵坐标为 .过点 作直线与线段 、 分别交于点 、 ,使得 与 相似.
①当 时,求 的长;
②若对于每一个确定的 的值,有且只有一个 与 相似,请直接写出 的取值范围 .
(材料阅读)
地球是一个球体,任意两条相对的子午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如图1中的 .人们在北半球可观测到北极星,我国古人在观测北极星的过程中发明了如图2所示的工具尺(古人称它为“复矩”),尺的两边互相垂直,角顶系有一段棉线,棉线末端系一个铜锤,这样棉线就与地平线垂直.站在不同的观测点,当工具尺的长边指向北极星时,短边与棉线的夹角 的大小是变化的.
(实际应用)
观测点 在图1所示的 上,现在利用这个工具尺在点 处测得 为 ,在点 所在子午线往北的另一个观测点 ,用同样的工具尺测得 为 . 是 的直径, .
(1)求 的度数;
(2)已知
,求这两个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即
上
的长.
取
陈老师对他所教的九(1)、九(2)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检测,批阅后对最后一道试题的得分情况进行了归类统计(各类别的得分如下表),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每班各类别得分人数的条形统计图(不完整).
各类别的得分表
得分 |
类别 |
0 |
:没有作答 |
1 |
:解答但没有正确 |
3 |
:只得到一个正确答案 |
6 |
:得到两个正确答案,解答完全正确 |
已知两个班一共有 的学生得到两个正确答案,解答完全正确,九(1)班学生这道试题的平均得分为3.78分.请解决如下问题:
(1)九(2)班学生得分的中位数是 ;
(2)九(1)班学生中这道试题作答情况属于 类和 类的人数各是多少?
在三角形纸片 (如图1)中, , .小霞用5张这样的三角形纸片拼成了一个内外都是正五边形的图形(如图2).
(1) ;
(2)求正五边形 的边 的长.
参考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