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爱动手爱思考。下面是他做的一些实验: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中,小明选择两根相向的蜡烛A和B,在竖直玻璃板前放置蜡烛A并点燃,他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再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直到看上去 完全重合(如图所示),这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所运用的实验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2)小明想测量鹅卵石的密度,操作如下: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右侧,他把平衡螺母向 调(选填"左"或"右"),直至横梁平衡;
②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鹅卵石的质量(如图所示),鹅卵石的质量为 g;再往烧杯中加适量的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1.4g;然后用细线将鹅卵石系住,缓慢地放入水中直至浸没,并在烧杯上标记水面位置;接着取出鹅卵石,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水面再次到达标记处,最后用天平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92.4g;
③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 kg/m 3;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鹅卵石密度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有一种家用取暖器,外形如图甲所示,它是由电热丝发热达到取暖的目的;如果从侧面剖开,它的主要结构如图乙所示,其中Q为电热丝,MN为一个内表面极为光滑的金属弧面。
(1)电热丝通电后产生的是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它通过MN的内表面产生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2)弧面金属板MN与下列哪种器材的作用相似()
| A.凸面镜 | B.平面镜 | C.凹面镜 | D.潜望镜 |
(3)电热丝安装在图示位置的目的是使热能 (选填“平行”或“发散”)射出。
如图所示,是某种固体物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加热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进行,且每分钟的供热不变,由图象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种物质是 体。
⑵这种物质在AB段是呈 态。
⑶BC段表示这种物质的 过程,熔点是 ℃。
⑷CD段这个过程中 热量,温度 。
⑸DE段表示这种物质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
如图,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将A和B一前一后竖直立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蜡烛A的一侧观察。
(1)点燃蜡烛A,调节蜡烛B的位置,当 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
(2)实验加,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关系;两段蜡烛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3)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 (填“能”或“不能”)进行,因为 。
(1)如图所示,用分度值不同的刻度尺测物体A 的长度分别为 、 。
(3)小红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小车的平均速度。他用刻度尺测得斜面长为S=1.2m,小车通过前一半路程S1的时间为1s,通过全程S所用的时间是1.5s。那么,小车通过后一半路程S2的平均速度 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为了验证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小红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 状态。
(2)小红先将电流表接在L1所在的支路上,闭合开关后,观察到灯L2发光,但灯L1不发光,电流表的示数为零,电路可能存在的故障是 。
(3)排除故障后,她测出了L1、L2支路和干路上的电流分别为I1、I2和I,电流表示数如图中甲、乙、丙所示,可读出I1=0.5A,I2= A,I= A。根据测量结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你认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的关系是 。(写出关系式即可)
(4)为了验证结论的普遍性,小红采用了更换不同灯泡继续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你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