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小明用高为 的发光体(由发光二极管组成)作为物体,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 刻度线处不动。表是小明记录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的部分实验数据(数据记录时取整数)

实验次数 |
物距 |
像距 |
像高 |
1 |
30 |
15 |
2 |
2 |
20 |
4 |
|
3 |
15 |
8 |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
(2)在第3次实验时,将光屏移到光具座 刻度线处,光屏上会出现清晰的像。此时,如果小明不小心用手指尖触碰到了凸透镜,光屏上 (选填“会”或“不会”)出现手指尖的像。
(3)根据实验数据推测,当把物体放在光具座“0”刻度线处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4)小明完成实验后,又找来一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瓶,把一支铅笔放在玻璃瓶的一侧,透过瓶和水可以看到那支笔,如图2所示。将铅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的过程中,铅笔所成像的 (选填“长短”、“粗细”或“笔尖朝向”)一直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在做“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到了如下图所示的A、B两个凸透镜。
(1)透镜A的焦距(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透镜B的焦距;
(2)实验记录时,除了记录焦距、物距和像的性质外,还应记录;
(3)当物体向凸透镜靠拢时,光屏上所成的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实验中怎样判断光屏上的像是否最清晰?答:。
某同学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刻度尺固定在弹簧一侧,弹簧轴线和刻度尺都在竖直方向上。在弹簧下端依次增加相同型号钩码的个数,数据记录如下表:
| 所挂钩码数量N(个) |
0 |
1 |
2 |
3 |
4 |
5 |
6 |
| 弹簧长度L(㎝) |
12.56 |
13.11 |
13.65 |
14.2 |
14.73 |
15.29 |
|
| 伸长量△L(㎝) |
0 |
0.55 |
1.09 |
1.64 |
2.17 |
2.73 |
(1)在数据记录表中,有一个记录不规范的数据是;根据记录的数据可知,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2)请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出弹簧的伸长量△L 与所挂钩码个数N的关系图象。根据图象可知,当挂6个钩码时,弹簧伸长量为㎝(未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
小王同学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简单水温表电路。图中电源两端的电压为6V保持不变,R0是阻值为5Ω的定值电阻,R为铭牌上标有“10Ω 1A”的滑动变阻器,Rt是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电流表采用“0~0.3A”的量程。
⑴小王在连接好电路且闭合开关后,向Rt上擦一些常温的酒精,并用扇子对着Rt扇风,他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电流表示数(选填“变小”或“变大”);
⑵如果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零,那么该电路最大能测量的温度是℃;
⑶为了能测量0~100℃的水温,且当水温达到100℃时,要求电流表的示数达到最大值,则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应调为 Ω,0℃应该与电流表刻度盘的A位置对应,如果电流表刻度盘改画为指示温度的刻度,且每10℃画一条刻度线,这个刻度盘的刻度(选填“是”或“不是”)均匀的。
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钩码的方法,分别做了甲、乙、丙3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⑴在实验操作中应该使钩码(选填“快速”或“缓慢”)上升;
⑵进行第2次测量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为(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⑶进行第3次测量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N,滑轮组做的有用功是J;
⑷分析实验数据,实验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有关。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仪器的读数是必不可少的,请你读出图中各种测量仪器的读数,并分别填在a、b、c处。


a.℃b.㎝c.k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