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实验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量 。
(2)实验过程中,将钩码悬挂于图中 点,保持阻力、阻力臂不变,在支点 右侧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动力),使杠杆水平平衡,测出每一组动力臂 和对应的动力 ,并记录在表中。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系中绘制出 与 的图象,根据图象中实验数据可知,当 为 时, 为 。
次数 |
动力
|
动力臂
|
1 |
0.75 |
0.40 |
2 |
1.0 |
0.30 |
3 |
1.5 |
0.20 |
4 |
2.00 |
0.15 |
5 |
3.0 |
0.10 |
(3)实验中小明发现,保持杠杆处于水平平衡,当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偏离竖直方向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会变大,原因是 。
小明用焦距为 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调整器材高度时,应 (填“点燃”或“不点燃” 蜡烛。
(2)器材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与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的成像特点相同。
(3)将蜡烛移动至 刻度处,应将光屏移动到 (填序号)范围的某一位置才能再次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
(4)将蜡烛移动至 刻度处时,取下光屏,从凸透镜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放大的 (填“虚”或“实)像。
(5)张老师用发光二极管制作了一个“ ”形光源(如图乙)代替蜡烛放在 刻度处,则光屏上得到的清晰的像应该是图丙中的 (填序号)。
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电路元件完好,接线柱接线牢固)。

(1)在未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的情况下,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电流表的示数将 ,电压表的示数将 。(选填“发生变化”或“保持不变”
(2)检查电路,发现有一处连接错误,请指出连接错误的导线是 (选填“ ”“ ”“ ”或“ ” 。
(3)纠正错误后,闭合开关,测得几组数据如下表。
|
实验次数 |
1 |
2 |
3 |
|
电压 |
1.5 |
2.1 |
2.8 |
|
电流 |
0.10 |
0.14 |
|
|
电阻 |
15.0 |
第3次实验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电流表的示数为 .第2次实验后,算出的电阻值是 ,第3次实验后,算出的电阻值是 ,待测电阻值为 。
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小丽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钩码的方法,分别做了甲、乙、丙三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
实验次数 |
钩码所受的重力 |
提升高度
|
拉力
|
绳端移动的距离 |
机械效率 |
|
1 |
2 |
0.05 |
1.0 |
0.15 |
|
|
2 |
4 |
0.05 |
1.7 |
0.15 |
|
|
3 |
6 |
0.05 |
① |
0.15 |
② |
(1)实验中要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
(2)表格中编号①处数据应为 ,编号②处数据应为 。
(3)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 有关。
(4)若将此滑轮组换一种绕绳方法,不计摩擦及绳重,提升相同的物体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
次数 |
|
|
|
1 |
|
|
|
2 |
|
|
|
3 |
|
|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 。
(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你该采取的操作是 。
.向纸板喷烟或雾 .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 点 .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 点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 两侧的 和 ,将数据记录在上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 方向射到 点,光将沿图中的 方向射出,因为在反射现象中, 。

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量取质量 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
(2)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甲和乙两种液体,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通过 来比较甲和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3)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物质的吸热能力强。
|
加热时间 |
0 |
1 |
2 |
3 |
4 |
|
甲的温度 |
30 |
34 |
38 |
42 |
46 |
|
乙的温度 |
10 |
18 |
26 |
34 |
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