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光发生反射时的规律”的装置,将一个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 立放在平面镜上。
(1)正确操作实验,并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取下纸板,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是 ,然后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比较 。
(2)纸板 可以用两块硬纸板在 处连接而成,实验中可转折硬纸板,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图丙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要求立放的物体(纸板、玻璃板)必须与水平桌面 ,这样放置才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如图所示的三个高度相同的实心铁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正方体铁块A最重,圆柱体铁块C的底面积最小.哪个铁块对桌面的压强最大呢?
同学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一:正方体铁块A最重,所以它对桌面的压强最大.
猜想二:圆柱体铁块C的底面积最小,所以它对桌面的压强最大.
猜想三:三铁块的高度相同,所以它们对桌面的压强相等.
(1)以图中长方体铁块B为研究对象,推导它对桌面的压强大小的表达式,根据表达式分析判断上述哪一个猜想是正确的.(已知铁的密度为ρ,长方体铁块的高度为h,底面积为S)压强表达式的推导:p=________.
分析判断:由上面压强的表达式可知,铁块对桌面的压强只与________有关,所以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
(2)利用海绵或其他简易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粗略验证上面的猜想.
小明在探究“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根据图甲将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闭合开关前,图乙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位于(选填“A”或“B”)端,可以起到作用。
(3)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1种即可)
(4)排除故障后,小明通过实验得到数据如表(一)所示,其中第1次实验的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为A,所用电阻R的阻值是Ω。根据表(一)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5)小明继续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将R先后更换为5Ω和15Ω的电阻进行实验,得到数据如表(二)所示。通过分析表(二)的数据,可知他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是。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影响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热量多少的因素”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烧瓶中盛有质量、初温均相等的煤油,R甲>R乙.
(1)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明显的实验效果,选用煤油而不用水,主要是由于。
(2)实验中煤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
(3)将该电路设计成串联的目的是使通过甲、乙电阻丝的相同,通电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烧瓶中温度计的示数,若甲瓶中的温度计示数升高的快,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和通电时间相同时,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4)家用电烤箱高温和低温两挡的调节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实现的,小明依据上述规律,得出电烤箱低温挡接入电路的电阻丝比高温挡要短一些的结论,此结论是否正确?答:(选填“正确”或“错误”).原因是。
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第1、2、3次实验装置分别如图中的甲、乙、丙所示。
次数 |
钩码重 G/N |
钩码上升 高度h/m |
有用功 W有/J |
测力计 拉力F/N |
测力计移动 距离s/m |
总功 W总/J |
机械 效率η |
1 |
2 |
0.1 |
0.2 |
0.9 |
0.3 |
0.27 |
74.1% |
2 |
4 |
0.1 |
0.4 |
1.6 |
0.3 |
0.48 |
83.3% |
3 |
4 |
0.1 |
1.1 |
0.5 |
0.55 |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
(2)比较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可得结论:使用同样的滑轮组,提起的钩码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3)第3次实验中所做的有用功是J,机械效率是。
(4)第3次实验中动滑轮个数比第2次实验多,把同一重物提升相同高度对动滑轮所做的额外功(选填“增大”或“减小”),因而,由第2、3次实验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自重大小有关。
(5)综合上述结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增大有用功,额外功(选填“增大”或“减小”)。
如图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的实验.将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分别装在易拉罐中,并测出沙子和水的初温.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并不断搅拌,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实验记录如下表.
(1)实验中,加热时间实质上反映了;
(2)根据实验数据,在图示坐标中画出沙子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线;
(3)分析图线可知,对于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吸收相等热量, 升温较快的是;若使两者升高相同的温度,则吸收的热量较多.这类实验,揭示了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这种属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