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在实验室测量一块不规则石块的密度。
(1)小明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如图甲所示,其做法错误之处是没有把 放到正确位置。
(2)小明纠正上述错误后,应向 (选填“左”或“右”)端调节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横梁重新平衡。
(3)用调好的天平测石块的质量,当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天平横梁平衡,则石块质量为 .在量筒内倒入适量水,该石块放入前、后的情况如图丙所示,则石块的体积是 .此石块的密度是 。
小伟用如图甲所示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请你帮他完成下列问题:
(1)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关系。
(2)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进,移去蜡烛B,在原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___像。
(3)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了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下一步应如何处理白纸上的信息,才能得出实验结论。
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⑴实验中如果将将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杯底,这样会使得测得的温度值_________(偏小/偏大),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A、B、C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
⑵点燃酒精灯后即开始计时,当水中有气泡上升时,每隔1min记录的水的温度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
…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温度/℃ |
… |
92 |
94 |
96 |
97 |
98 |
98 |
98 |
98 |
①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如图a、b所示的是观察水沸腾实验中出现的两种情景,其中水沸腾时的情景为_________(a/b);
②利用表中数据,在乙图中描绘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
③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_________(吸收/放出)热量,温度_________(升高/不变/降低).
⑶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发现各自测出的水的沸点大都不是100℃,可能原因是_________(写出一点);有人觉得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___℃,凝固点是____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_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__.
(4)锡在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内要_________热.
如图所示,小明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块厚度为0.5厘米的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在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的问题。
(2)为了说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应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是,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填“较亮”或“较暗”)环境进行。
(4)将蜡烛火焰向左倾斜,则它的像将向(填“左”或“右”或“后”或“前”)倾斜。
(5)小明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组数据:
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厘米) |
5.0 |
6.0 |
7.0 |
8.0 |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厘米) |
4.5 |
5.5 |
6.5 |
7.5 |
然后得出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小于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方法错误在于。
如图所示,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在纸板上描出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并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改变光的入射角度,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A.光能否发生反射? | B.光线是否沿直线传播? |
C.光是否只能在镜面上反射? | D.反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
(2)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
(3)将ON右侧纸板向后折,就看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
(4)接下来,如果想探究光的反射光路是可逆的,请你简要说明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