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反映,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下列对划线部分的相关科学解释不合理的是
A.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露珠,是液化现象
B.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燃烧秸秆的过程,是热能转化成了化学能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金不活泼,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
如图是教材中的情景再现,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
用力推墙后人向后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
口吹硬币跳栏杆,说明流速越大压强越大
C.
用力搬石头没搬动,说明力没有对石头做功
D.
松手后橡皮来回摆动,说明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关于能源、电磁波、超声波等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核电站利用的是核聚变时产生的能量
B.化石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
C.光纤通信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
D.“北斗”卫星导航是利用超声波进行定位和导航的
生活中热现象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远处前闻到花的香味,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B.冬天很冷的时候搓手就感到暖和,是用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C.夏天在河岸边觉得沙子热得发烫而河水却不怎么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D.使用高压锅更容易把食物煮熟,是利用了液体沸点随气压增大而降低的原理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
A.初春,河面上冰化成水B.夏末,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