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像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付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田径,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是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根据文中【】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
(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王国维的“阙疑”精神
李学勤
王国维先生的研究领域广博,成就卓越,在学术史上早有公论。他一生学风笃实矜慎,不轻易立说,也不任意争辩,虽已多年闻名于海内外,仍然保持谦虚的态度。
大家知道,王国维先生对《尚书》有深入的研究和创造性的贡献。他的论文集《观堂集林》,开卷《生霸死霸考》、《高宗肜日说》、《洛诰解》,一直到《〈书〉顾命同瑁说》等好多篇,都是关于《尚书》的,可说达到了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尽管如此,他却再三声明《尚书》有许多地方“不能解”。
《观堂集林》卷二收有《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其中王国维先生自述说:“《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此非独弟所不能解也,汉魏以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以是知失儒亦不能解也。”王国维坦承他对《尚书》好多文句“不能解”,并且指出前人的解释“不可通”,是“强为之说”,他不能与之苟同。
1924年夏,王国维先生为容庚先生的《金文编》撰序,首先引用孔子讲的“多闻阙疑”和“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二语,认为:“阙疑之说出于孔子,盖为一切学问言。”接着他讲到《易》和《书》的“难解”,并说:“余尝欲撰《尚书》注,尽阙其不可解者,而但取其可解者著之,以自附于孔氏阙疑之义。”
他于1925年到清华研究院任导师,曾专讲《尚书》,确实体现了“阙疑”这一点。据当时听课的学生吴其昌先生的《王观堂先生〈尚书〉讲授记》和刘盼遂先生的《观堂学〈书〉记》,他上课先讲述历代《尚书》传流和注释的历史,其间便强调“其不可通音,终不可通也”。他讲授《尚书》各篇,于各家学说择善而从,同时结合自己甲骨金文研究的心得,提出很多新颖见解。例如讲《高宗肜日》,即以甲骨文“肜日”为据,论证元代金履祥以该篇为“祖庚时文”的正确。类似的精彩之处,不胜枚举。
王国维指出前人注解《尚书》多“强为之说”,许多文句“终不可通”,并不是抹杀历代学者的成就。相反的,他认为《尚书》的研究不断前进,各时期的著作都有应当肯定之处。这从他最后一篇有关古代研究的作品《〈尚书覈诂〉序》可以看得很清楚。
《尚书覈诂》的著者杨筠如先生也是王国维在清华的学生。他听了王国维的《尚书》课,编著《覈诂》四卷,得到王国维,还有也任导师的梁启超的奖励,经修改后,从南方寄给王国维,王国维给他写了序。这个时候是在1927年的农历四月,离王国维的去世已经没有几天了。
这篇序文,把历代《尚书》之学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从西汉伏生到欧阳、大小夏侯章句,是今文之学;从孔安国到贾逵、马融、郑玄、王肃,是古文之学。“今古文诸家之学并亡,然传世之伪《孔传》,殆可视为集其大成者也”。第二阶段始于北宋欧阳修、刘攽,苏轼、王安石、林之奇等“皆脱注疏束缚而以己意说经”。蔡沈受朱子之命所编《书集传》,“可谓集其大成者也”。在这以后,王国维历数清代阎若璩以来各家成绩,一直讲到俞樾和孙诒让,“惜未有荟萃而画一之如孔、蔡二传者”,希望杨筠如“异日当加研求,著为定本,使人人闻商周人之言,如乡人之相与语,而不苦古书之难读,则孔、蔡二传又不足道矣”。
(摘自《中华读书报》)下列不能表明王国维“笃实矜慎”的一项是()
A.尽管王国维先生在《尚书》研究方面达![]() |
B.![]() |
C.在清华研究院任导师时,王国维讲述历代《尚书》传统和注释的历史,强调“其不可通音,终不可通也”。 |
D.在讲授《高宗肜日》时,即以甲骨文“肜日”为据,论证元代金履祥以该篇为“祖庚时文”的正确。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自己严谨治学的同时,也告诫友人做学问须谨慎,不可“强为之说”。 |
B.对于《诗》《书》的难读,他也坦陈自己“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 |
C.王国维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这样的《尚书》研究状况来劝慰友人。 |
D.在为《尚书》作注时,王国维以“尽阙其不可解者,而但取其可解者著之”作为编纂思想。 |
下列有关《〈尚书覈诂〉序》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篇序言是王国维应学生杨筠如的请托而写的,杨的四卷编著深受王国维治《尚书》的影响。 |
B.在序言中,王国维把历代《尚书》之学分为分别以西汉、北宋、近代为起始的三个重要阶段。 |
C.王国维认为《孔传》和《书集传》是有关《尚书》研究的前两个阶段的集大成者。 |
D.王国维认为“古书之难读”是因为《尚书》本身深奥难懂,他希望杨筠如有所突破。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的风筝
李木生
这是一座生长在大运河岸边的古老的小城。在这个小城的五月初的一天,有星星点点的风筝在飞。
挣脱了沉重的城市,它们在有云无云的天空里轻巧地飞。
它们是城市的叛徒,叛变了防盗门、水泥的牢笼、肮脏的尘埃、长疥的喧嚣,还有那如热锅上蚂蚁般急驰的车辆。风筝们舒展着心性儿在城市的上空舞蹈,真恣儿。
有时叛变就是解放。
风筝的下面,总有着或大或小的空地。这空地,往往就是城市的肺了,起伏着一个城市的呼吸。但是再大的空地,怎能与天空相比?于是风筝就飞离城市,去寻找真正能够自由呼吸的空间。这时,风,就是风筝的呼吸了,而它在辽阔天空里的千姿百态,也就成了它的千言万语。自由地呼吸,又能够畅所欲言,解放了的风筝也就寄托着人类一个深长的向往。
如果不能随意地舒卷,云还会这样地迷恋于天空吗?比云还需要自由舒卷的心灵如果让水泥与铁栅封住,那该是怎样的一种人间悲剧?
只有放风筝的人才知道,看似轻巧的风筝,其实沉得很。因为那颗系着风筝的心,也许正盛满着艰辛与痛苦。
云彩、浪花是不能用模具生产的,鸟鸣与花香,也无法在口令下统一成一种模式。真正美好的城市,应当是所有的心灵与头颅,都能如云一样自由的舒卷、如天籁一样自由的发声。真正美好的城市,还应当能够培育并珍爱着崇高的心灵与伟大的头颅。这心灵与头颅,不仅会成为这座城市永远的骄傲,还会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的旗帜,犹如孔子之于曲阜、鲁迅之于上海。
但是我们早已习惯于将心灵与头颅整齐画一了,那个给曲阜带来荣耀的孔子,就是从曲阜开始流浪的,那个给上海乃至整个民族都带来非凡成就与遗产的鲁迅,则是带着通缉令去世的。专制统治者们甚至不惜用“焚书坑儒”,不惜用“三纲五常”,也要将亿万整合为一。于是,有了一茬又一茬的沉默无声中的稳定。心灵与头颅沉默得久长了,也就渐渐失去了发声与思索的功能,甚至会让活泼柔软的心灵和独立深邃的头颅哑了僵了锈了。一代哑了僵了锈了,再一代又哑了僵了锈了,并将这哑僵锈塑作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与传统。沉默无声的代价,只能是对于一个民族的遗患无穷的灾难。圆明园那些石头的尸骸,不是至今还在耻辱与惊恐中呻吟吗?
听说在这些石头的尸骸丛中有风筝飞起了。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城市,哪座没有从水泥与铁栅、尘土与喧嚣之中飞起的风筝呢?每一个风筝的下面,都有复活了的心灵与头颅吧?
产生自由的心灵与独立的头颅,需要肥沃的土壤,而肥沃的土壤需要先驱与民众不间断地辛勤的耕耘、播种、施肥、锄草,如“五四”对于北京,如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与学子们对于昆明。不能等待,更不能期待坐享。 风吹着,风筝飞着。
天蓝得如水。偶尔有云彩长出,那可是风吹起的波澜?在这深、阔皆没有涯际的宝石般蔚蓝的水中,风筝如一叶舟,如一尾鱼。让身心也化入这无涯无际的蔚蓝中吧,你会清晰地感到,曾是那样脆弱的生命突然间接通了永恒,那舟那鱼就如佛一样在你的心中了。还有着不太圆满的月亮,这样早就出现在蔚蓝里,在湿淋淋的夕辉之上,淡淡的,白白的,静静的。风筝仿佛就与月牵着手,姊妹似的,还有或大或小的鸟,时不时绕着融入在碧空里的绳嬉戏。
当晚,这座古老的小城做了一个梦。一只只风筝变成了一架架犁铧,正在犁开城市的土地……阅读全文,指出文中的“风筝”所蕴含的意义。结尾一段又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筝“挣脱了沉重的城市”,“它们是城市的叛徒”。——这里所说的“城市”有着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颗系着风筝的心,也许正盛满着艰辛与痛苦。”——为什么“盛满着艰辛与痛苦”?请分条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你平时积累的相关名言,谈谈你对文章中所说的“自由的心灵与独立的头颅”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农架会有“野人”吗?
方舟子
中国许多地方自古以来就有“野人”的传说,时不时地也有某人无意中目击“野人”的记载。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存在“野人”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许多人以为只要有一公一母就能保证传宗接代,而实际上一个高等动物物种是不可能只靠一对雌雄,或者几头甚至几十头而繁衍下去的。当一个群体太小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很难一直保持合适的雌雄比例。在自然状态下,下一代是雌是雄的概率相等,因此一个大群体可以维持雌雄比例大致相等。但是在一个小群体中,这个平衡很容易因为概率事件而被破坏。
小群体另一个难以避免的危险是近亲繁殖。近亲繁殖生下的后代,身体状况、生存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长期如此必然导致遗传品质的下降,遗传多样性的消失,从而走向整个群体的灭绝。一个群体要避免近亲繁殖,能够长期健康地繁衍下去,至少需要几百头个体。但是一个地方如果真存在数百个“野人”,就不会那么难以发现。不管是群居还是独居,其活动范围都很大,更容易暴露行踪。
如果“野人”真的存在,它们不是从天而降的,必然有自己的进化历史,在进化过程中就会留下化石,尤其是作为一种大型陆生动物,相对来说更容易留下化石。越晚近的化石越容易被发现。人们发现了许多种类人猿、猿人、古人类化石,但是到现在从没有发现过有一种能与“野人”联系起来的。有人认为“野人”是巨猿的后代,这是生活在几十万到几百万年前的一种猿,在中国多个地方都发现过其化石,光是牙齿化石就有上千颗。事实上巨猿和“野人”很不一样。巨猿要比“野人”高大得多,身高达到3米,而据目击者的描述“野人”身高并不超过2米。巨猿并不是直立行走的,和今天的类人猿一样主要靠四足行走,这也与目击者对“野人”的描述不符。巨猿大约在30万年前已经灭绝。如果“野人”是从巨猿进化来的,30万年的进化历程中留下的化石证据又在哪里呢?
“野人”死后不会凭空消失,总要留下残骸的。就算“野人”行动敏捷、行踪不定,难以被抓到,尸体是不会跑的,为何从未被发现过,连一颗牙齿都没留下?“野人”发现者拿得出手的只是一些号称从“野人”身上掉下来的毛发。如果毛根上残存细胞,从中提取DNA,倒是可以根据基因序列来确定其所属物种。但是现存的“野人”毛发却都没有毛根。有关“野人”的证据还有一些脚印,这更不足为凭。
世界各地都有类似“野人”的传说,例如北美洲有“大脚怪”,南美洲有“大猴”,澳洲有“幽微”,都号称是像人一样直立行走的未知猿类。其实美洲、澳洲并没有猿类进化的化石记录,特别是澳洲,本来连高等哺乳动物都没有。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野人”的传说是多么的不靠谱。但是这样的传说能够吸引读者,招徕游客,还可以借机“科考”,总会有人宣扬,是不会完全平息下去的。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8日期,有删改)从原文看,下列对“野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外许多地方都有“野人”的传说,“野人”活动的范围很大。 |
B.有人认为“野人”是巨猿的后代,但目击者描述的“野人”比巨猿矮且直立行走。 |
C.在已知的考古发掘中,没有发现一种与“野人”联系起来的化石。 |
D.目前,“野人”发现者只是号称发现了“野人”的“毛发”和“脚印”。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亲繁殖的结果往往是身体状况和生存能力差,从而导致群体的灭绝。 |
B.类人猿、猿人、古人类的进化历史,都可以通过他们的化石得到印证。 |
C.相对来说,越是大型的动物的化石,越是晚近的动物的化石,越容易被发现。 |
D.从毛根上残存的细胞中提取DNA,就可以确定毛发所属的物种。 |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存在‘野人’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一个高等动物物种是不可能只靠一公一母来繁衍下去的。 |
B.高等动物物种的繁衍必须保持遗传多样性和合适的雌雄比例。 |
C.在自然状态下,一个大群体是雌雄比例基本一致的前提条件。 |
D.由于遗传品质的下降,一个小群体的下一代雌雄概率往往难以平衡。 |
阅读题
一个东方的传说
俄罗斯 屠格涅夫
巴格达①的人,谁不知道宇宙的太阳,伽法尔②呢?许多年以前,伽法尔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巴格达郊外散步。他忽然听见一声嘶声叫唤,有人在哀呼救命。伽法尔在一般他这样年纪的年轻人中间是以聪慧多智出名的,不过他有恻隐心,而且他自恃他有气力。他朝那叫声的方向跑去,他看见一个衰弱的老人,被两个强盗缚在城墙上,他们正在抢他的东西。伽法尔抽出他的剑,向那两个恶汉冲去。他杀死一个,另一个被他赶走了。得救了的老人便跪在恩人的面前,吻他的衣角,叫道:“豪侠的年轻人,我应当报答你的慷慨行为。我外貌是一个可怜的乞丐,不过只是外貌而已,我并不是一个平常人。你明天大清早到总商场来。我在喷水池旁边等你,那时你会相信我说的是真话。”
伽法尔想道:“这个人看外貌的确是一个乞丐,可是什么样的事情都会有的,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他便回答道:“很好,老伯伯!我要来的。”
老人注意地看了看他的脸,便走了。第二天早晨,太阳刚起来,伽法尔赶到商场去。老人已经在那儿等着了,一只肘拐靠在喷水池的大理石盘上。他默默地牵着伽法尔的手,把他带进一个四面围着高墙的小花园里去。花园的正中,一块绿色草坪上长着一棵很奇特的大树。这树像是扁柏,只是它的叶子是天蓝色。朝上弯的细枝上悬着三个果子——三个苹果:第一个是长的,不大不小,像牛奶一样地白;第二个大而圆,鲜红色;第三个带黄色,小而起皱纹。虽然没有风,整棵树都在微微打颤。它发出一声尖脆响亮的哀叫:它好像知道伽法尔来了似的。
“年轻人,”老人说,“你可以在这三个苹果中随便摘一个,不过你要知道,你要是摘白的来吃,你会变成人中最聪明的;你要是摘红的来吃,你会像犹太人洛齐斯尔特③那样的有钱;你要是摘黄的来吃,你会得到一般老妇人的欢心。你打定主意吧!不要迟疑了。一点钟里面,苹果就会枯萎的,连这棵树也要沉到地底下去!”
伽法尔垂下眼睛,沉思着。
“我应当怎么办呢?”他低声自语道,好像在同他自己辩论似的。
“要是你太聪明了,也许你就不肯好好地过活了;要是你比什么人都有钱,大家都会妒忌你;我不如摘第三个,就是干的那个,来吃!”他就这样做了。老人张开他没有牙齿的嘴大笑说:“啊,聪明的年轻人!你选得很好!白苹果对你有什么用?你其实比所罗门④还聪明。你也用不着红苹果……你就是没有它,也会有钱的。而且只有你的财富不会遭人妒忌。”
“告诉我,老人家,”伽法尔兴奋地说,“上天所保护的,我们喀立甫⑤的尊贵的母亲,她住在哪儿?”老人鞠躬到地,向这年轻人指示了路。巴格达的人谁不知道宇宙的太阳,伟大的著名的伽法尔呢?
注:①亚洲土耳其的一州,今属伊拉克。②回教的太阳神。③犹太人,世界有名的大富豪。
④以色列王,以贤、智出名。⑤回教国王的称呼。纵观全文,指出三个苹果分别代表的含义
白苹果:___________ 红苹果:__________黄苹果:____________小说结尾只写“老人鞠躬到地,向这年轻人指示了路”,而没有写伽法尔选择第三个苹果后的结果,这在情节结构上是否完整?请略加分析并说明其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屠格涅夫是怎样“贴着人物写”伽法尔这一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炮兽》节选)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
“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海军陆战队的兵士们举枪致敬。
那个年老的乘客用手指指着受宠若惊的炮手,继续说:
“现在,把这个人拉去枪毙。”
惊惶代替了欢呼。
于是在坟墓般的静寂中,老人抬高了嗓音。他说:
“一个疏忽危害了这只船。到了现在,这只船也许已经没法挽救。在海上,就是面对着敌人。一只渡海的船就是一支作战的军队。风暴隐藏着,可是并没有消失。整个大海就是一个陷阱。面对着敌人的时候,犯了任何过失都要处以死刑。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老头儿望着兵士们,加上一句:
“执行。”
那个胸前闪耀着圣路易十字勋章的汉子低下了头。
布瓦斯贝特洛伯爵做了一个手势,两个水手走下中甲板,然后带着裹尸布回来。船上的随军神甫从开船起一直在军官们的饭厅里祈祷,也跟着两个水手来了。一个曹长从排列着的海军陆战队中喊出了十二个兵士,把他们排成两行,六个一行。炮手一句话也不说,走到两行兵士中间。随军神甫手里拿着十字架,走上前,站在炮手旁边。“开步走。”曹长说。两排兵士用慢步向船头走去,两个水手拿着裹尸布跟在后面。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
过了几分钟,黑暗中响起了枪声,闪过一道亮光,然后一切复归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音。战胜了“炮兽”后,小说经历了哪几个场景?
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场景的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雨果有句名言: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请你结合片断,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