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
| A. |
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
| B. |
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
| C. |
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
| D. |
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
《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中这样描写:“他反复地呼吁对他所领导的政府的同情、财政资助和国际上的承认……他明白地翘首海外,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孙中山
| A.十分重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
| B.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性质,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
| C.其三民主义脱离中国实际,对中国革命没有指导意义 |
| D.在中国革命中有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
孙中山认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 A.驱除鞑虏 | B.创立民国 |
| C.平均地权 | D.三大政策 |
一个时代的政治往往与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
| B.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
| C.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与罗马疆域的扩展相关联 |
| D.明末清初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
梁启超曾经说过: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这样评价中日两国,三十年后,日本强盛,中国弱小。日本的考察团,考察政治体制,归而行之;中国的考察团主要是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购而用之。”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
| 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
|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