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
| A. |
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
| B. |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
| C. |
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
| D. |
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 A.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 |
| B.否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 |
| C.摆脱了长期以来重视阶级斗争的认识 |
| D.制止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市场经济的认识 |
1962年底,美国开始限制日本输往美国的38种棉织品,1963年增为40种。这一现象表明了
| A.美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扶植和控制 | B.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
|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 D.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 B.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 |
| C.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 D.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 |
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期间,胡佛政府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以扩大就业面;同时还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这表明胡佛政府
| A.企图借助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 |
| B.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 C.寄希望于“邻居互助计划”克服危机 |
| D.扩大就业是其解决危机的唯一措施 |
日本军方战史关于二战时期中日军队作战情况的报告里写道:“热带森林内的战斗,原本是我军的特长,但在障碍物和猛烈的迫击炮火面前,则无法发挥威力,无论在哪一战场,都是由于敌人逐次渗透到侧背而被迫撤退。特别是由于敌机独占战场上空,发挥强大威力,……经常出现战况逆转。”材料中的“敌人”是指
| A.在华北敌后抗击日军的八路军 | B.淞沪会战中的国民革命军 |
| C.海南岛中共琼崖抗日游击队 | D.中国入缅作战的远征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