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材料二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其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

       1949年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留学生留学和归国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归国的原因。以近代以来一位杰出的留学归国历史人物为例,简评其志向情怀和历史贡献。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历史评价方面的“盖棺论定”,而且还将决定辛亥革命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走向。然而,辛亥革命的面目仍然笼罩着重重迷雾。我们将怎样聊以纪念?回顾、检讨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以求改进,进而揭开辛亥革命的“庐山真面目”。
学者吕明灼认为,不能因为当时孙中山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张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权转变,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点也没有贬低其伟大意义的意思,相反,这是很崇高、伟大、光彩的。
学者杨天石则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
评析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人们一般认为,太平天国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打击,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近年来,在研究深入的同时,人们努力对太平天国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发生在近代时期的农民起义,我们更要注重从现代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从这个角度衡量,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沿袭了封建的君主制、等级制;它借用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并将其中国化,在将其作为号召和发动农民的工具的同时,又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专制政权。太平天国反对清王朝,只不过是要用一个封建王朝去取代另一个封建王朝。太平天国从宗教出发所采取的反孔政策,它所引起的长达十几年的内战,对中国探求现代化的进程都是一个冲击。——《近代史史学新观点》
评论材料中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外交是一个国家、城市或组织等在国际关系上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建立能够满足彼此需求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它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它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虚弱之时,它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请回答:
概括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在冷战中外交政策的观点,对此观点进行评论。(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不超过250字。)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撇开经济进步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换来的和平是短暂的,并且也是徒劳的。
——保罗·肯尼迪《联合国过去与未来》
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
要求:①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历史小论文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西方学者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到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知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而弗兰克认为:“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外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依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评价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相关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