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 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 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 【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 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 疏远

属:亲属

B.诸侯 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

与:参与

D.不能

易:交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有侯王

争必

B.三代

知诸侯 不可复

C. 学士大夫多非之

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

君臣父子相贼虐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

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

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

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 王筠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有居郎署者居:任职。

B.

以母忧去职忧:忧虑。

C.

老而弥笃笃:执着。

D.

身为四代之史身:亲自。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时人为之语日吾羞,不忍为之下

B.

乃欣然就职疑其有悔改,乃复请之

C.

其见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云

D.

不足传之好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3.

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第Ⅰ卷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画9处)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1.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所记 愿:希望 B. 覆溺之 虞:料想
C. 使堤土石幸久不朽 使:假如 D. 显用之 常:曾经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予发书按图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 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 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 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 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 《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5.

《偃虹堤记》写到"(滕侯)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请在方格里填写《岳阳楼记》中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句。

6.

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君序略
戴名世
先君讳硕,字孔万,号霜岩,一号茶道人。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里中皆称戴氏忠厚长者,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
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矣。与人交,无畛城;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津津不休,一见之此语,再见之亦此语,有兴起者,辄喜不寐。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岁甲午,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家贫,以授经为业。岁辛丑、壬寅间,始担囊授徒庐江,岁一再归,博奉金以活家口。顷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今竟死于外。呜呼,悲哉!
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尤喜诗。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馀卷,皆可传诵也。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尝曰:“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如吾等者,岂宜至此!”时形诸感叹。家人唯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
先君卒于陈家洲。洲去县一百四十里,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矣。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请,遂去。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到洲五十日而卒。先是,十日前有书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曰:“天无眼矣!”呜呼!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节选自《戴名世文集》)
[注]①畛城:范围,界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世孝弟力田,以雄乡里赀 资财
B.不敢犯;犯之亦不  校:计较
C.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待遇
D.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遗憾

以下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平未尝有人失色失言者况吾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去岁十月初一日往樊将军穷困归丹
D.死也,皆呱呱而泣曰秦王恐破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A.戴氏家族世代讲究孝悌之义,勤勉劳作,在乡里被人称道。县里的官员常去戴家赠送财物表达问候,借以教诲县邑里的百姓。
B.戴硕为人忠厚谦让,从不说人坏话,也不曾和人闹翻过脸或恶语相向,即使被人侵犯也不计较他人过失。因为他的醇厚谨慎,在二十一岁时,补官博士弟子。
C.戴硕文思敏捷,诗文非常出色,但是科举考试历尽坎坷,所以,常常感到忧伤愤懑,诗文中充满一种凄苦悲凉的情调。
D.先君戴硕在担任私塾教师时因病亡故,死时穷困忧患,又客死他乡。作者借洲人哭“天无眼”,抒发自己对父亲的崇敬、愧悔和悲痛之情。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十日前有书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A.十日前/有书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B.十日前有书/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C.十日前有书/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D.十日前/有书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兴起者,辄喜不寐
(2)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
(3)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再缴则累张公。”珙曰:“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疆吏以告,珙曰:“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揭榜谕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几。珙乃遣兵,戒曰:“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盗意益缓。于是一战败之,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余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 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贷者不取偿。起是年九月,尽明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栻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薨,年五十七,谥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注:①言者:指谏官。②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者逐之风:通“讽”,暗示
B.存中命乃寝:停止
C.令属州县数千人食具:准备
D.置场平价振粜:买米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珙为人刚正的一组是(3分)
①召礼官会问,珙不至②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③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④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⑤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⑥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珙治盗不失仁爱。他认为茶盗非必死之寇,应晓之以理,振之以威,令其自行散去;告诫部下不急攻来者,不穷追逃者;击溃茶盗后,只诛杀首恶,而让其余人从军。
B.刘珙关心民生疾苦。淳熙二年,刘珙所辖地区水旱交互为患,他上奏朝廷免除百姓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多渠道征集粮食,确保米价平稳,全境百姓因此不至于流离失所。
C.刘珙忧劳国事。抱病之后,他仍进言朝廷召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来担负重任、补纠缺失;在写给张栻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未能为国报仇雪恨。
D.刘珙为人孝顺明礼。继母卓氏五十多岁去世,他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2) 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欲北渡,乃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书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正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逆贼杨异等降:使……投降
B.闻贼欲北渡规:谋划
C.诗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雅:儒雅
D.视事七年,正化大行视事:任职

下列各句均能表现杜诗尽心朝廷,谠言善策的一项是
①遂格杀广,还以状闻②诗雅好推贤
③善于计略,省爱民役④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
⑤帝惜其能,遂不许之⑥更使时,辟大司马府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⑥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部署军队,带领冲锋陷阵的骑兵,消灭了敌人。
B.当时萧广放纵士兵不法,百姓惶恐不安。杜诗立即向萧广晓喻利害,但他仍旧我行我素,于是杜诗上报朝廷而击杀了萧广。
C.任南阳太守期间,杜诗生活节俭,廉洁公正,诛杀强暴,树立威信,并且还擅长计划谋略,爱惜民力,为民造福,因而百姓热情地讴歌他。
D.杜诗虽身为地方官,但一心为朝廷着想,忠直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上奏。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每句5分)
(1)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
(2)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