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一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可以改变的是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毛泽东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邓小平说,“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人们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其哲学依据是( )
①时间的价值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性
②承认时间规律的客观性是科学利用时间的前提
③时间规律的普遍性决定了人们对待时间态度的统一性
④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对时机的把握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1年5月15日母亲节这天,小李买了一块“书形母亲节蛋糕”送给妈妈。对该家蛋糕店来说,这块“书形母亲节蛋糕” :
①实现了其价值
②实现了其使用价值
③出让了其价值
④出让了其使用价值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商品交换的本质是:
A.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
B.使用价值的交换关系 |
C.物与物相交换的关系 |
D.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关系 |
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 )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相对的 |
B.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
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
A.阶级性 | B.科学性 |
C.反思性 | D.实践性 |
一位患者总是疑心自己吞食了一条虫子。医生用药使其呕吐,并将一虫放入呕吐物中,告知病人虫子已经吐出,那人的病随之痊愈。这表明( )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 |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
D.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