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是三种正常品,且都富有需求弹性,其中,甲与乙是互补品,甲与丙互为替代品。图反映的是甲商品的需求变化情况(S表示供给,D表示需求)。若不考虑其他因素,能引起甲商品的需求从D移动到D'的是( )
①乙商品的价格升高
②丙商品的价格升高
③消费者对甲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
④消费者预期甲商品的价格将下降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说明
A.矛盾就是对立 |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 D.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
穿棉布衣服还是化纤衣服?坐电梯还是爬楼梯?开车还是走路?在一部分人眼里,这不再是随机的选择而是严肃的生活态度问题,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低碳”的生活方式。目前,有许多人正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小改变,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②人们对低碳生活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③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④不同生活态度决定了不同的生态价值观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③ |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是伟大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名言,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成功、成才仍有重要的启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
①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②必须依赖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④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
A.矛盾具有普遍性 | B.矛盾具有特殊性 | C.矛盾的同一性 | D.矛盾的斗争性 |
心理学家提出“一万小时定律”,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练习的人,如莫扎特6岁开始作曲,但直到21岁才写出堪称伟大的作品,这时他已经写了10年,超过1万小时。下列选项与“一万小时定律”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B.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C.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 D.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