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后,我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将在着陆一个星期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对此,海外航天官员、专家媒体纷纷表示祝贺、赞叹。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通过社交媒体予以热烈祝贺,并表示为该研究所参与了这项火星探测任务而自豪。据悉,这家研究所参与了"天问一号"所携磁力计的研制工作。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太阳系探索项目负责人弗朗西斯•罗卡尔15日对媒体说,中国在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海外祝贺、赞叹"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人民日报》2021年5月16日)

材料二:

整个着陆过程, "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虽然此前我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此次"天问一号"完成火星软着陆任务显然更加艰难:一方面, 火星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左右,环境比月球表面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距离地球更遥远,通信时延达到20分钟左右,相距遥远的地表对"天问一号"可能遭遇的险情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在此阶段,"天问一号"只能自主完成相关工作,经历"未知9分钟"。同时这个过程需要融合多级减速、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

为了让火星车能够在恶劣环境中"活"下来并顺利完成使命,科研人员专门研发出一种不易沾上灰尘的新型材料,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我们还在实验室中特意摆放了一台一模一样的火星车,当'祝融号'在火星上遇到复杂路况时,需要实验室中的这台火星车先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再向火星发出指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说。

(摘编自《"天问一号"本领强》,《光明日报》2021年5月16日)

材料三:

从人类目前对火星的探测结果看,火星大气层很薄,氧气极少,同时充满尘埃。地表温度白天可达28 oC,夜晚可低至﹣132 oC,平均﹣57 oC。相比于地球,火星完全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哪怕地球环境再恶劣,从必要性来说,改造地球上的沙漠,也比改造火星容易得多。那又何谈"移民火星"?况且,即使人类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来探测火星,但就目前探测水平来看,对火星的了解还远远达不到清晰明了的程度。之所以各国争相进行火星探索,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比较近,我们的探测器能够到达。此外,其他星球,如金星的条件太过恶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通过探测它来搞清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度也比较大。综合考量下来,还是先进行火星的探索,而绝非是因为我们想"移民火星"。

从科学价值来看,火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对人类了解地球会有帮助。比如为什么同在太阳系,各个行星演化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如果能找到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能够找到更多与地球有关的答案。

(摘编自《科学认识探测火星的重要意义》,《光明日报》2021年4月12日)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反响,海外对此纷纷予以祝贺、赞叹。

B."祝融号"火星车将在"天问一号"着陆一周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

C."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行和着陆火星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工作。

D."祝融号"在火星上应对复杂的路况时,需要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先行进行模拟行驶试验。

(2)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

(3)为什么说人类目前"移民火星"不具备可能性?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4)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一说"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方法 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烟雨桃花潭(陈所巨)
①桃花潭早在神往之中。每每由凝思进入幻境,将自己化成汪伦、李白,或岸上,或舟中,送人或被人送着,一样的难分难舍、别情依依。
②真到桃花潭来了。一个暮春的雨天。雨是江南独有的,似雨似雾,丝丝缕缕;桃花潭也是江南独有的,在青弋江上,在蒙烟细雨和莽莽苍苍的历史之中。穿过水东翟村,出踏歌岸阁。面前是墨青色无声的青弋江,背后是青青的生满益母草的踏歌古岸。我知道,在另外的时空,在另外一个桃花盛开的暮春,李白立在船头,就是那种江南特有的小小的梭子船,他的眼睛里有一滴雨一样亮的泪水。汪伦在岸上,踏着江南特有的节奏,唱一首据说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的送别歌。在他们身边,江水悠悠地流淌,桃花灿烂地盛开,小雨牵肠挂肚地下着。A李白再也忍不住了,那首《赠汪伦》的诗就流出来,而且就那样平平仄仄脍炙人口地流传千载
③不见有潭,只有联袂而来,一版墨青的江水,原来春夏水涨,将对岸那潭与青弋江连为一体了。桃花依然像古代那样地开着,在岸边,在水里,在那种烟雨迷蒙的意境之中,静静的濡染着生命的嫣红。我突然想起,江水和桃花和谐组合的桃花潭,似乎是在静静地等待着什么。是等待我呢,还是大唐的李白?
④李白当时住在宣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但他忽然收到汪伦顺着青弋江漂来的书信。信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就欣然溯江而来。到翟村一看,并不似信中所言。汪伦说他的信没错。离此十里有个桃花渡,岂非“十里桃花”?对岸的万村有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莫不是“万家酒店”?李白大笑,不仅笑中国文字机巧无穷,也笑江南人的机智和诙谐。
⑤细雨霏霏,如小猫舌头凉凉地舔着面颊。江水墨青地静,偶尔贴一朵无声的小旋涡。江南的蒙烟细雨最是缠缠绵绵地难以招架。那古意盎盎的水村山廓和许多心绪,也都湿漉漉让人难以招架了罢!上游百米处,三两牧童骑在水牛背上,悠悠地由江水驮过江去,水面只剩一弯盘角的牛头和戴小斗笠的牧童的上半身。那情景,似在李可染水墨画中见过。歌声悦耳,牧歌呢,踏歌呢?
⑥雨丝密密的,漫天撒下轻丝罗帐。翟村、万村和不远处的魁星阁都成了淡淡的影了,那雨莫不真个就是江南的情,江南的韵?此时,汪伦和李白都隐进乳白色的厚厚的帘幕,只有那潮湿的渡船苍黑着,在原来的地方,静静地,静静地若有所思。
⑦乘船渡过江,渡口叫万村渡。传说翟村曾与万村争渡口的名字。但万村人说,“桃花潭水深千尺。”千尺者,万寸(村)也。这又是一例江南人的机智和诙谐。上岸,于那一截老街中寻万家酒店,不见当日那酒垆,和飘摇招展的牙边小酒旗,就寻在细雨之中飘逸千年的诗酒气氛吧。酒能酣畅肝胆,亦可消解愁闷。在长安城大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在山水灵秀、春雨霏霏的江南,是不是依然那样狂醉?然而,此时的李白老矣,他胸中的激情,已经化作更多的忧郁,他的人生或许已经短缺了许多诗意的东西了。他是那样的认真,那样地感恩,那样地脚踏实地地感受着真实的人间烟火。所以他才真实地体味了桃花潭和汪伦对于他的比桃花潭水更深的真情。我总以为,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是迥然有异的两个人,就像迥然有异的石头和水。岁月太能改变一个人,而且是从外到里深刻的改变。有谁能风流倜傥一辈子?有谁能不像李白那样,在采石矶头,最终将黄铜古月和那条来自家乡的大江看透,看穿呢?我后来有一首题为《老年李白》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老年李白把石头都看穿了/看穿一切的诗人不叫诗人/叫诗仙……”“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毕竟不比长安,人到老年的李白毕竟也不比年轻气盛的李白啊!
⑧蒙蒙烟雨依然无声无息,无声无息地编织着暮春的江南。风有酒的气味,雨有酒的气味,青弋江有酒的气味,桃花潭那墨黑色嶙峋的崖岸有酒的气味。江水不倦地流,小旋涡似一朵朵水青色的小莲花,开在多少有些禅意的墨青色的江面上。似乎有一叶小舟,倏地滑进烟雨,滑进迷蒙中的别离,从古到今,由远而近,招招手、惜别古人,惜别那诗意的陈年旧事。B逝者如斯,而烟雨中的桃花潭却留住了永远的小舟,和在踏歌的节奏中濡润出生命嫣红的桃花
⑨是谁在吟咏那首古诗呢?我听见水面上有些声音,平平仄仄,殷殷切切……
结合文意看,说说桃花潭为什么“早在神往之中”?
作者认为,“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是迥然有异的两个人”。请根据文意分别说明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各有怎样的特点。
文章行文中多处描写雨,请问有什么作用?
请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①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A句。
②请品析B句的含义及作用。
我们祖国有许多的风景名胜都因为有优美的传说和故事而声名远播,请运用你的课外知识积累,举这样的一个例子并加以阐述。

阅读下边说明文,完成小题。
“高铁时代”已到来
王瑞良
①你知道全球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在哪里吗?
②告诉你,在我们中国。2009年12月26日,武汉到广州的客运专线正式通车运营。这条铁路就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
③高速铁路是用高新科技支撑的新型铁路运输系统。在普通铁路线上,即便是特快列车,平均时速也只有60~90千米,而高速铁路线上的列车平均时速在200~300千米,最高可达400多千米。“和谐号”在试运行时时速曾达到394.2千米。所以,现在从武汉到广州整个行程1100千米,坐高速列车不到3个小时就能走完,真是“千里粤汉半日还”啊,而原来这段旅程至少需要十多个小时。
④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提倡高速铁路运输,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汽车运行会排放大量废气,而且消耗宝贵的石油资源(有统计认为,石油资源还可以用200年左右),因此,火车替代汽车运输成为必然。为此,大力推进铁路的高速化在世界各国十分流行,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法、德、日、西、韩、美等国。
⑤你可能又要问,高速铁路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⑥当然,高速铁路不是谁都能发展起来的,它涉及牵引、制动、空气动力学、路轨铺设和自动化管理等许多方面的一系列高新技术,难度相当大。我国也是在技术全面提高后,才追赶上了其他国家。
⑦为了提高车速,通常在列车的首尾要各配置一台大功率自控同步牵引机车,其车顶与高压电缆(又称接触网)相连,并采用特殊的加速装置。如“和谐号”就采用了“动力分散式”装置,即将多个小功率电动机分散安装在第一、四、五、八节车厢内,这些车厢既载客又有牵引动力,故称动车组,而无动力的车厢则称为拖车。“武汉—广州”动车组就是由四组四拖组成,每节动车上装有四台550千瓦的牵引电动机,整个列车的牵引功率为8800千瓦,定员601人。车头则须设计为类似飞机一样的流线型,以减少行进中空气的阻力。
⑧速度快了,行车安全也变得更为重要。为此,路轨的设计上必须尽量降低PQ值(力学名词),以防列车行进在弯道时,由于强大的惯性作用,造成脱轨事故。其次,是采用电子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借以监测列车的制动效果、转向架的稳定性、列车的行进速度、位置、与其他车辆的距离等。第三,尽量消除铁路与公路的平面交叉,防止汽车等误入铁路与火车相撞;在必须交叉的道口,则安装先进的报警装置。
⑨乘坐过高速列车的人会发现,乘坐时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这是因为高速列车在舒适度上也有特殊的设计。如法国的一种新型列车精心设计了悬浮减震设备和低噪音空间设备。各个车厢宽敞、明亮,头等舱还有一个小“沙龙”,内有电话和现代音像设备。车门颜色也各不相同,一看便知该车厢属于何等级。美国的X2000型列车,每个座位都装有立体声耳机、计算机连线、瑞典梨木制作的餐盘和观看沿途田园风光的大型观景窗,车内还有会议室、传真机和娱乐设施等。乘这样的火车出行,真可以说是一种愉快的享受了。
⑩高速铁路的崛起,是交通运输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其意义完全可以与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客机的问世媲美。
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⑤至⑨自然段介绍了高速铁路的特别要求,请具体概括高速铁路有哪些特别的要求?
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列句中划线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为了提高车速,通常在列车的首尾要各配置一台大功率自控同步牵引机车,其车顶与高压电缆(又称接触网)相连,并采用特殊的加速装置。
高速铁路“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高铁现已修到我们家乡,它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至少答出两点)

阅读下边记叙文,完成小题。
杀手锏
在实验中学教毕业班的老师,人人都有自己的杀手锏。正因为这样,才任教两三年的姚老师,就调到毕业班任课并兼班主任。
这天,全市的语文老师都来听姚老师的公开课。上课时同学们反应热烈,积极参与,一个个踊跃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可以说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示范课。但是,就在这时,姚老师发现我们班的王小路正低着头往抽屉里看什么,看得很专心,一时间似乎把这节语文课都忘了。于是,她沉着地点名:“王小路,请你站起来。”
王小路毫不在乎地站起来,手中竟然还拿着一本本子,那分明是一本代数作业本。
姚老师说:“小路,你对老师这一节课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
我们都很惊讶,一般的老师是不会这样问的,这好像在暗示学生来挑老师的毛病。小路要是真说对你的课不满意,你不是给自己制造麻烦吗?
王小路看看四周,低下头不说话。
“没关系,大胆说出来,只要你讲真心话,其它一切都无所谓。”
“我对这一节课非常满意,姚老师。”
姚老师感到意外:“那你上课怎么还做小动作呢?”
王小路说:“我没有做小动作,我是在做数学作业。”说完还扬了扬数学作业本。(批注:细节描写,表明他未说谎。)
“为什么要在语文课上做数学作业呢?”姚老师问。
“老师,我不是每节语文课都做数学作业的。这一次我做数学作业,是因为昨天上数学课我妈有病,我请假耽搁了。”
姚老师想了想,让王小路到讲台上,给了他两段粉笔,说:“你左手在黑板上画个方框,右手在黑板上画个圆形。注意,两只手要同时动作——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听课的老师发出了细微的议论声。我们发现本校校长、教导主任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王小路走到黑板前,两只手同时动作,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居然同时画完,没有一点破绽!我们都睁大眼睛,一会儿看看王小路,一会儿看看姚老师。在下边听课的老师也发出了窃窃私语声。
姚老师灿烂地笑了。她说:“小路,那么你是说,这节语文课你也完全掌握了?”
王小路站了起来,他把这节课的时代背景、重点词语、佳句赏析、意境感悟都说了一遍,简练而又全面。
姚老师得意地走下讲台,来到王小路的课桌前,拉着他的手高兴地说:“好,好!小路,你有特殊的才能!对你就应该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同学们,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具有某种才能,一定要珍惜,千万不要放过!但是,如果你不能一手画圆一手画方,那么,还是要专心致志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读完全文,请你说说姚老师的杀手锏是什么?
文章以“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结束,请说说 “热烈的掌声”所包含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王小路看看四周,低下头不说话”,请你揣摩当时王小路的心理。
批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仿照文中划线的例句,结合上下文,给下边的语句作点评。
姚老师灿烂地笑了。
读了本文,你一定会喜欢姚老师的,请你谈谈对她的评价。

深层阅读赏析(共12分)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生 活
儿子一直靠父亲的收入生活。那天,父亲唤他进卧室。父亲已经因病卧半年了。床头还放着一个煤饼炉,炉火熊熊地燃着。父亲睁开眼,说:“儿呀,你恐怕不能再这样无所事事了,我这家底供不了你了,你的日子还长着呢,今天,你出去挣10块钱回来,我等着。”
天气依然晴朗。这是初春。阳光暖洋洋地沐浴着城市。早晨还吹着清凉的微风。母亲,一个一刻都不肯停歇手脚的老太婆,正在守着煤气灶熬老伴的中药。屋子里弥漫着中药的苦涩气味。她看着束手无措的儿子叹了一口气,撩起围裙揩干了粗糙的手,掏出手帕,那里边包着一叠纸币。她抽出一张崭新的,塞进儿子手里。
儿子笑笑,说:“妈,还是你好。”儿子就到院子里去侍弄笼子里的鸟儿了。整个上午,他没吱声,好像鸟儿也没往日那么欢跃、活泼了,只是在笼子里跳上窜下,很焦急,仿佛要发生什么事。他就躺在院中央的梨树阴里望天,一堆一堆的白云滑过,像春天河流里的破碎的冰块。不知不觉,他睡着了。他醒来已经晒着太阳,树阴移了位置。
于是,他走进屋子,他感到有点阴凉。他望着父亲躺着那间屋子的门,迟疑着,就像去老师的办公室背诵课文。终于,他挠挠头,推了门。
他说:“爸。”
父亲似乎早已期待并已知道他进来了,闭着眼,说:“回来了?”
他将那张纸币在手里抖抖,抖出了纸质的响,他说:“爸,喏,我挣的钱。”
父亲费劲地张开眼,抬抬头。儿子赶紧上前扶父亲坐起来,往背部垫了两个枕头。父亲接过钱,没瞧一眼,就丢进床头的炉火里,片刻一燃,便化为乌黑的灰烬,又轻轻地飘浮起来。
他叫了声“爸”。像了却了一桩事,他说:“爸,我去端汤药。”
父亲说:“你妈会端来,你站着,这不是你挣来的钱,是吧?”
他吞吞吐吐地说:“爸,我……是妈给我,我就接下了。”
父亲像走了很远的路,歇了一会儿,说:“我看出你不在乎,你习惯了,不知道生活不容易。”
他说:“爸,我这就上街。”
父亲累了,又合上眼。老伴端着药汁,说:“他爸,你该喝药了。”
父亲说:“搁着,我现在不想喝。”
母亲瞥了儿子一眼。儿子摊摊手,说:“妈,那我上街了。”
晚上,街道华灯初上,屋子里还没拉亮灯。夜色勾勒出母亲苍老的轮廓,父亲躺着,竟没动,睡了。都等待着。寒冬里他时不时地咳嗽,她说:“天气暖了,就好了。”他现在确实不再咳嗽了。那时他一咳,仿佛五脏六肺都要咳出来,很让听着的人揪心。
院门一响。母亲欢喜地说:“回来了。”就拉亮灯。
儿子奔进来,说:“爸!”
母亲说:“轻点声儿。”
父亲说:“我没睡着。”
儿子急切地走近父亲床前,说:“爸,你瞧,10块。”
父亲一下睁开眼,接过还温热的纸币,那是儿子的体温,纸币似乎没了骨干,很柔软。父亲顺手又往炉子里丢。
儿子急了,挡在炉子前边,说:“爸!”
父亲缩回了枯手,看着儿子脸颊上已干了的泥汗痕迹,凹陷的眼窝放射出微光。
他艰难地说:“儿……我放心了。”
当晚,父亲咽了气。
父亲为什么要让儿子外出挣10块钱?又为什么两次把儿子给他的10元钱往炉子里丢?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崭新的”这个词在文中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仔细品味,发现这个词在内容和情节上都很有深意,你能品出来吗?
请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下列语句的理解。
(1)他就躺在院中央的梨树阴里望天,一堆一堆的白云滑过,像春天河流里的破碎的冰块。不知不觉,他睡着了。他醒来已经晒着太阳,树阴移了位置。
(2)父亲缩回了枯手,看着儿子脸颊上已干了的泥汗痕迹,凹陷的眼窝放射出微光,他艰难地说:“儿……我放心了。”
根据你对上文的理解,结合你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用下列句式写两句话。
句式:“只要………………就一定能………………”
句子⑴:
句子⑵:

阅读下面说明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
①目前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摘自2011.10《读者》,有改动)
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综合全文信息,结合你的思考,为选文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作为文章的第⑤段。(要求先明确表述观点,然后进行简要阐述,不超过50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