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你的善良可以救你
陈永林
①是个雨夜。天林走在雨中,路上几乎不见行人,在这寂寥的雨夜,走在这寂静的街头,天林有点怕。他提包里有五万元现金,带这么多钱原本是想提货,可货主一直没来。
②万一碰到拦路抢劫的怎么办?他这样想,不由往后一看,头皮一麻,心猛然提到嗓子眼。身后真的跟着一个穿黑雨衣的人。天林便加快了脚步,身后那人也加快了脚步,天林慢下来,身后的人也慢下来。
③十字路口,天林拐进一条平时很热闹的街道。他看见前面有个人,脚步不由加快了,想赶上那个人。就在这时,飞来一辆小车,只听见"啊"的一声惊呼,前面那个人倒下了。天林愣了,清醒过来便大声喊:"压人了!压人了!"可那小车早不见踪影了。
④天林跑上前,抱住那人,大声喊:"救命啊!救命啊!"可没人应,天林的伞被风卷走了。片刻,他就成了落汤鸡。穿雨衣的人过来了。
⑤来了一辆车,天林站在路中间,不停地挥手。可那车往路边一拐,呼的一声飞过去了,车轮溅起的泥水溅了天林满脸。他蹲下,把那昏迷的人从雨水中抱起来,对穿雨衣的人喊:"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人死,你过来帮下忙,我背他去医院。"他早忘了那穿雨衣的是啥人。
⑥穿雨衣的人过来帮忙把那人扶上天林的肩膀,天林背着那人就跑。他的手腕上还吊着那只黑提包,一跑提包就上下左右地晃,他托着那人屁股的手就沉了许多。他对那穿雨衣的人说:"这包沉,你帮我拿着。"自己背着那人没命地朝医院跑去。
⑦又一道刺眼的白光,又来了一辆车,天林忙站到路中间。这回,车停了。司机打开车门说:"快上车。"穿雨衣的人也跟着上了车。
⑧很快到了医院门口,天林同穿雨衣的人抬着那人进了医院。医生说:"先交2000元钱。"天林从穿雨衣的人手里拿过提包,交了钱,那人被推进了急救室。
⑨天林这才认真看了眼穿雨衣的人,伸出手,笑道:"兄弟,认识一下,我叫天林。"那人说:"我叫黑子。"两双手紧紧握了握。
⑩等了很久,急救室的门开了。天林和黑子忙迎上去:"医生,怎么样?"医生说:"脱离危险了。"天林和黑子都松了口气。
⑪天林说:"黑子,你猜我开始把你当成了什么人?"黑子说:"拦路抢劫的坏人。""你咋知道?"黑子低下头,嗫嚅着说:"其实我真的是个坏人。我跟随你那么久,就是想要得到你的提包。"天林说:"那你怎么没……"黑子说:"我刚想下手,就发生了这事。""可是后来你还帮着我拿手提包,那时你如果撒腿跑掉,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天林说着望了黑子一眼。黑子忙看地下,说:"后来,我改变主意了。"天林问:"为啥?"黑子说:"说给你听也无妨。我小时有个幸福的家,可在我12岁那年,母亲遭车祸死了。那肇事的司机逃了,母亲躺在地上一个多小时,许多人围观,就是没人救。母亲死后,父亲的脾气变得极坏,总是喝酒,喝醉了就打我,下手极狠。14岁那年,我就逃了出来,四处流浪,进过两回看守所……这回看到你救这遇车祸的人,我心想,我母亲那时要能遇到你这样的好人就好了……"黑子哽咽得再也讲不下去了,脸上满是泪。
⑫遇车祸的家里人来了,天林和黑子才回家。
⑬雨还没停,天林说:"打车走吧,我再也走不动了。""这么晚哪有'的士'?"黑子说。"会有的,再说这么大的雨,会淋病的。"天林说着打了个喷嚏。黑子忙脱下自己的雨衣,说:"穿上吧。"天林就看到了黑子腰里的匕首。黑子把它取下来,从刀鞘里抽出闪着寒光的匕首,天林打了个寒战,眼里露出一丝恐惧。 黑子说:"这匕首再也用不着了。"随手一扬,那匕首划了道亮亮的弧线,"喔"的一声落进池塘里去了。黑子说:"如果你这回没救这遇车祸的人,那你早躺在血泊中了。你该感谢你的善良,是你的善良救了你,我也感谢你的善良,要不我又成了一个罪人。"
⑭这时,一辆亮着灼眼灯光的"的士"来了。
(选自《精品文摘》)
(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全文章的相关情节。
①天林携巨款等货主,遭人跟踪;② ;③ ;④ 。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⑬段画线的句子。
黑子说:"这匕首再也用不着了。"随手一扬,那匕首划了道亮亮的弧线,"喔"的声落进池塘里去了。
(3)作者围绕天林的"善良",写了哪些事情?
(4)文章以"你的善良可以救你"为题,有何作用?
(5)请谈谈结尾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吗,完成小题,
乡村一树寂寞红
杜忠书
“七里黄泥红树岗,西风果熟一村香。”秋天的下午,阳光暖暖的照着,凉凉的西风吹着,吹皱了一池秋水,吹蓝了明净高远的天空,吹红了一树树的柿子,也吹起了游子满腔思绪。
当柿子红了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柿子。家乡的柿子犹如一串串红红的“灯笼”总在眼前闪烁,柿叶如同一面面“红旗”总在眼前飘扬,一幅幅“柿”情画意总在眼前浮现,那些温(xīn)的回忆悄无声息的弥漫开来……
每到春天,春姑娘踩着春风的鼓点亲吻着大地,唤醒了小鸟,也抚摸了乡村的柿树。柿树娇嫩的枝条从树上钻出来,青翠欲滴,煞是好看。不几天,柿树就开花了,花很小,有黄色的,有橙黄色的。花朵虽小,但小巧玲珑,精致可爱,朵朵似娇俏可人的小姑娘。
点点的清香氤氲,偶尔有蝴蝶飞来,萦绕其间;间或蜜蜂来访,流连其中。一阵春风细雨,满地落花。这可让孩子们高兴坏了,女孩子就用马尾巴草把柿子花一朵一朵的串起来,编成花环,带在头上;做成手链,带在手上,或者串一串长长地,制成花冠,那(yǎn)然就是花仙子了,个个心里乐开了花。
夏天,墨绿的叶子覆盖了全树,青色的小柿子顶着帽子藏在树叶里,如果你不仔细看的话,你很难发现它们。整个初夏,柿子顶着帽子躲在绿叶间,同绿叶儿们一同长大。我们就在树下玩耍,欢闹声中,盛夏已过,秋像藏猫猫的顽皮孩子,一下子窜到面前,调皮的笑着,伴着鬼脸。再看柿树,青涩的柿子,已慢慢的变成橘黄色,像刚学会变脸的顽童,狡(xiá)的笑着,站在枝头,跳着,闹着,直到把枝头压弯了才肯罢休。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深秋时分,柿子树上的叶子慢慢地变红了。从远处看,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美丽极了。青绿的柿子变成了金黄色的,霜降到了,柿子慢慢地由橘黄变得红通通了,霜降过后,树叶开始凋零。黄柿子慢慢被秋风染红了脸蛋。柿叶,红中透绿,绿中带黄,一片片随秋风飘落,又经过几场银霜,当你想要留恋那一树红叶,它却早已落光,只剩一树红透了的柿子,像一盏盏漂亮的红灯笼似的,又像一个肥嘟嘟的小娃娃,可爱极了。
火红的柿子,挂满了秋的情愫,点燃了秋的色彩,装点着秋亮丽的风景,深秋柿子红,柿柿如意,红了人们的心情。秋天渐行渐远,满树红通通的柿子,软软的,像极了娇美的小姑娘,羞答答的抿着嘴,偷窥着偶尔路过乡村的面孔。
童年的柿树伴随移民搬迁的进一步深入,寂寞孤独地守望着乡村,缺了人们呵护,村里的那些柿子树,叶子都疏疏落落的了,有点干枯萎顿的卷着,树上柿子高悬,没人采摘,成了鸟雀们的美餐。秋风乍起,一阵阵的寒风吹过,红红的柿子摇(yè)枝头。有些柿子在树上呆得不耐烦起来,便扑通一声,坠在地上,钻进草丛。唯有那些美好记忆犹如昨日,历历在目,时时温暖着游子的心。
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只有那一树火红的柿子寂寞的挂在枝头。
这一树寂寞红,独守乡村,令人伤感。忽而一只喜鹊,从云层飘摇而至。它缓缓地绕树顶飞了一圈,幽幽飞落于那一树柿子树上,轻轻地喙了两口,忽地抬起头来,“佳佳”地叫着,似在呼朋引伴。不一会儿,就飞来好多喜鹊,兴高采烈的喙着,叫着。哦,如今,寂寞红不再是寂寞的,而是红成了灿烂如晨间的一片霞光。(《教师报》2015.3.25)根据文中的注音填写汉字。
温xīn() yǎn ( )然狡xiá()摇yè( )这篇散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家乡柿子树景色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文字。
①春姑娘踩着春风的鼓点亲吻着大地,唤醒了小鸟,也抚摸了乡村的柿树。
②如今,寂寞红不再是寂寞的,而是红成了灿烂如晨间的一片霞光。文章题目“乡村一树寂寞红”有什么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给狗留个位置
张建忠
开学没几周,一位老师生病住院了。老校长找我商量让我接那位教师的语文课及班主任工作,我爽快地答应了。老校长很高兴,亲自把我送到教室。
老校长把我介绍一番后走了,我便接着上课。
一会儿,一声报告,门口探进一个小脑袋。
“请进!”我和蔼地说。一个虎头虎脑、矮个子、浑身脏兮兮的男孩儿溜到了座位上,班里哄堂大笑。
我这时才看清楚,有一只小狗摇着尾巴紧跟着颠颠进来了。我问是谁带来的,没有人理会。我试着轰走小狗,可是小狗对我龇牙咧嘴汪汪叫。我窘极了,于是试着环视一下教室,希望有同学出来解围,可是大家都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我给自己找个台阶说:“请同学下次不要再把小狗带进教室。我们继续上课。”
小狗也摇着尾巴来到那位迟到的男孩的座位旁,昂着脑袋望着小主人。
我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可这些孩子们却在底下逗引小狗。小狗一会儿跑到这位同学的桌旁,一会儿又溜到那位的桌底下。男生笑嘻嘻的,胆小的女生一惊一乍的,班里乱了起来。
我生气了,指着那位男孩呼呼地说:“你看你,把狗带进班里,弄得大家还怎么听课?”“我又没带它来,是它自己跑来的。”男孩低着头,小声辩解。“那这次就算了,下次千万别带进班里来。”我语气缓和多了。“嗯……知道了。”男孩嗫嚅着。下课了,我很扫兴地走了。
接连几天,我上课时再没有学生把小狗带进班里了。
一天,我在上课,上次的那位男生连报告都没打直接溜进教室急忙把门关上。
我一愣,正待说话。门动了一下,“别报告了,直接进来得了!”我一语双关。门又动了一下,“叫你进来,你怎么不进来呢?”我气呼呼打开门。吓了一跳,那条小狗大模大样地摇着尾巴颠颠地进来了。
那个男孩窜过去就去撵小狗,可小狗在同学们的座位底下钻来钻去,就是不出去。缓过神的我气得跑到男孩跟前,指着他说:“你……你是存心捣蛋,我找校长去!”我气呼呼地走了。
不一会,我把老校长叫来了。老校长往门口一站,班里突然安静了下来。那个男孩也回到座位上低着头,小狗伸着舌头喘着气趴在他的脚旁。老校长径直走到小狗跟前,朝小狗一脚踢去,小狗哀哀狂叫,夹着尾巴往同学们的座位底下躲。男孩起先是一震,接着咬着牙,噙着泪,一言不发。
老校长又拎着板凳做出砸的样子硬是把小狗赶出了教室。老校长批评了那个男孩,说他不该把狗带到班里影响老师上课。接着,又恨铁不成钢地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说他们不尊重教师,说我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来给他们义务上课的,他们不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孩子们都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老校长颤巍巍地走了,那个男孩趴在位置上抽泣……以后,我再上课时,没有发现那个男孩。难道是因为上次小狗的事吗?我有些愧疚。于是,我决定到男孩家家访,让他尽快来上课……
第二天,那男孩来到了班里,我把他的位置调得比别的孩子宽敞了许多,那条小狗静静地趴在他的脚旁。老校长巡视时,看到了小狗,气冲冲地闯进来。我拦住了老校长,老校长睁大了眼睛看着我。
“这个留守孩子太可怜了,唯一陪伴他的竟然是这条小狗……”我哽咽了。老校长动情地握着我的手说:“上次打小狗,我也不忍心,只是怕影响你上课。你能这样做,我很高兴,还有什么比给小狗留个位置更体现人性化教育呢?”[来] (《中学语文教学》204.9)阅读文中画线的文字,写出“我一语双关”中双关的两层意思。
下面是两处对小男孩的描写,请品味加点文字。
①“嗯……知道了。”男孩嗫嚅着。
②男孩起先是一震,接着咬着牙,噙着泪,一言不发。“你……你是存心捣蛋,我找校长去!”这句话中的省略号和感叹号有什么作用?
根据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说说结尾处“人性化的教育”指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唐宋许多大诗人,善于鸟语花香的暗示,把大自然的变化写进诗篇。其中许多诗句,经过千百年的 ,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还脍炙人口。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这就是说,只有对大自然 很深的人,才能领悟它的语言,和它亲密对话。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物候学角度来说,这首在当年就很轰动的诗,表现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草木得茂盛和凋谢,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的规律;第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化的,春风一到,头年枯黄的草木就苏醒了。
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呢?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曰:"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荣斋随笔》中指出:这首诗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推敲,改了几次才定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是符合物候学的规律的。王安石这句诗还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⑤若把它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中,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很大也是事实。
1. |
依次填入文中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
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作者认为江南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 |
3. |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人几经推敲才改定的,本文作者认为用"绿"字的好处是什么? |
4. |
文章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诗句目的是什么? |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舍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葜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汪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固,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厘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
请分析选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4分)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中,智者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运用文学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
B.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
C.选文中“面对强敌,精忠报国”“身陷圈圄,视死如归”是中华民族意志的体现。 |
D.选文最后段号召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肩负起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 |
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结合其作品一言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为选文第③段补~据: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砰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备选人物杜甫范仲淹辛弃疾
阅读选文.完成1~6题。
这世上没有你不行
①人为何而生?每一个人,既生于世,必有他独特的用处。
②这是一位老太太教我的,她晚年因战祸而家破人亡,卖掉了大房子,只留下偏处旧地产一隅的小茶室自住。
③这件事发生时,老太太正在伊豆山温泉旅行、有个十七岁的男孩在伊豆山投海自杀,被警察救起,他是个孤儿,愤世嫉俗,末路穷途
④老太大到警察局要求和男孩见面警察知道老太太的来历,同意她和男孩谈谈。
⑤"孩子,"她说时,男孩扭过头去,像块石头,全不昧她,老太太用安详而柔和的语调说下去,"孩子,你可知道,你生来是要为这个世界做一些除了你没人能办到的事的吗。"
⑥她反复地说了好几次,男孩突然回过头来,说道:"你说的是像我这样一个连父母都没有的孩子?"
⑦老太太不慌不忙地回答:"对,正因为你没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妙事。"
⑧男孩冷笑道:"哼,当然了!你想我会相信这套?"
⑨"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她说一
⑩"老糊涂……"男孩嘴硬腿不硬,还是跟着走了出来。他当然不愿意留在警察局,但也别无去处。
⑪老太太把他带回小茶室,叫他在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她却对男孩爱护备至。男孩也慢慢地不像以前那么倔强,内心变得安稳平和了。
⑫为了让他培育些有用的东西,老太太给了他一些生长迅速的萝卜种。十天后萝卜发芽生叶,男孩得意地吹着口哨。萝卜熟了,老太大把萝卜腌得可口,给男孩吃。
⑬后来男孩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横笛,愉快地吹奏自娱,老太太听了也很高兴,赞道:"除了你没有人为我吹过笛子,乔治,真好听,"
⑭男孩似乎渐渐有了生气,老太大便把他送到高中念书。高中毕业,乔治白天在地下铁道工地做工,晚上在大学夜间部深造。毕业后,在盲人学校任教。
⑮学生们常用手摸着乔治健壮的肩膀说:"啊!你真是又高大又健壮!"
⑯"你因为胸部这么厚实,所以中气足,吹起笛子来能一口气吹那么久,是吧?"
⑰"你吹笛子,能使我知道很多东西的形状和颜色,简直像看到了一样。"
⑱听了盲学生的话,乔治对老太大说:"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到的妙事了。"
⑲"你瞧,对吧?"老太太说,"你如果不是孤儿,也许就不能领悟盲人的苦处。只有真正了解别人痛苦的人,才能为别人政美妙的事。你十七岁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爱惜。你大声呐喊,说你要的根本不可能得到,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后来,你自己却有了慈悲之心。"
⑳乔治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21)他们两人已把身受的痛苦化为仁慈。因为悲痛在心灵深处造成的创伤,能增强一个人的体会与体贴他人之心。
(22)老太大说:"尽量让那些不幸的人知道活着的快乐--也就是知道有人爱护自己的快乐。等到你从他们脸上看到感激的光辉,那时候,甚至傅戎们这样精疲力竭、对生活不满而又厌倦的人,也会感到有了活下去的意义。"
(23)在老太太的茶室里,年轻的乔治利用假日自撰笛曲,吹奏给他的盲学生听。把流水、浪潮以及绿叶中的风声,都谱了进去。那些孩子眼虽不明,手却能写,为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选自《意林》,有删改)
1. |
选文第④~⑳段,乔治见到老太太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结合选文,补全下面方框中的内容。 冷漠怀疑----愉快自信-- |
2. |
选文第⑦段和第⑩段中先后提到了"妙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妙事": 第二个"妙事": |
3. |
作者为什么写老太太让乔治种生长迅速的萝卜? |
4. |
选文第⑮段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5. |
选文第(21)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该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6. |
选文中盲学生为什么把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