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本,回答问题。

【甲】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①人生什么是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可以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①以设问开头,引出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可以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承接上文,引出"责任完了"是人生第一乐事。)

⑤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②引用孟子、曾子的话,_____)

⑥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对于责任,"解除"或"卸却",结果迥乎不同。)


【乙】

给母亲的一封信

袁隆平

亲爱的妈妈: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还记得吗?1953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组织者,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也好。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噼啪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儿:平

(原文有删改)

【链接材料】

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袁隆平向记者表示:"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还得继续干活、只要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搞科研的人要有使命惑,有胸襟。"

②袁隆平多次谈及他的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这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也寄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

(1)甲文旁的批注有两处未完成,请补写完整,以说明其起到的作用。

(2)甲文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3)乙文尾段极富深情地描绘了一幅幅想象中的美好画面:祖孙牵手的背影、噼啪作响的稻谷,橙黄的稻田……请你说说其中蕴含了袁隆平怎样的情感。

(4)"君子有终身之忧",越是心怀天下,肩上的责任就越重,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读完甲乙两文及链接材料,你认为袁隆平的责任和快乐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提取论点 补充论据 议论文阅读综合 比较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培养兴趣是提升记忆的基石

①德国文学家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这是很有道理的。兴趣使人的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优势中心,使记忆进入最佳状态,调动大脑两个半球所有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记忆的潜能。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②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就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产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

③达尔文的事例说明,兴趣是最好的学习记忆动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兴趣,没有兴趣去做,自然就很难做好。记忆有时候是一件很乏味甚至很辛苦的事,如果没有学习兴趣,不但很难坚持下去,而且其效果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④兴趣可以让你集中注意力,暂时抛开身边的一切,忘情投入;兴趣能激发你思考的积极性,而且经过积极思考的东西能在大脑中留下思考的痕迹;兴趣也能使你情绪高涨,激发脑肽的释放,而生理学家则认为,脑肽是记忆学习的关键物质。

⑤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天生就迷恋戏剧,对演戏充满了兴趣。他博闻强识,很快就掌握了丰富的戏剧知识。有一次,一个演员病了,剧院的老板就让他去当替补,莎士比亚一听,乐坏了,他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就把台词全背了下来,演得比之前的演员还好。

⑥德国大音乐家门德尔松,17岁那年,去看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次公演。等音乐会结束,回到家以后,他立刻写出了全曲的乐谱,这件事震惊了当时的音乐界。虽然我们现在对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已耳熟能详,可在当时,首次聆听之后,就能记忆全曲的乐谱,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⑦门德尔松为什么会这么神奇?原因就在于他对音乐的深深热爱。

⑧兴趣促进了记忆的成功,记忆上的成功又会培养学习兴趣,这便是良性循环。反之,对某个学科厌烦,记忆必定失败,记忆的失败又加重了对这一学科的厌恶感,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应该是善于培养自己学习兴趣的人。

⑨那么,如何才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呢?以下集中建议,我们不妨去试一试。

(1)多问自己"为什么";

(2)肯定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3)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地参加学习竞赛;

(4)自信能产生学习兴趣,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5)不只是去做感兴趣的事,而要以感兴趣的态度去做一切该做的事。

⑩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去发现、创造乐趣。

⑪如果你想知道苹果好不好吃,就不能单凭主观判断,而应耐着性子细细品尝,学习的时候也一样。背英文单词,你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坚持下去,当你试着把课本上的中文翻译成英文,或结结巴巴地用英语同外国人对话时,你对它就会有兴趣了。

⑫在跟同学辩论的时候,时而引用古人的诗词,时而引用名言,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羡慕,会使你对读书越来越有兴趣。

⑬我们还可以借助想象力创造兴趣,把枯燥的学习材料变得好玩又好记。

(有删改)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⑤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你的经历,试举一个事例证明文中达尔文在自传中所写的那句话。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最好的老师

①从小喜欢语文课,每个老师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因为自己文学功底好,也颇受各个老师的赏识,从三年级有作文课起,我就习惯了自己的每篇作文都当作范文被老师朗读。曾有老师形容,看小六六的文章,像三伏天吃冰激凌一样快活,觉得学生没白教,花的心血有了回报。

②唯独写刘老师,原因是他与众不同。他从我上初二起代语文课,那时候我的文章已经常在《学生作文选刊》之类的杂志上发表。学校的校刊报栏里,总有地方是留给我的。我原以为他一进教室就会向我微笑,如同其他老师一样,笑容中带着"久闻大名"的意味。出乎意料,他在点我名字的时候甚至没抬眼看我一下。

③我开始被他收在雪柜中封藏起来。他很少提问我,也从不把我的文章作为范文朗读,任我花费心思构思排比抒情感慨,得到的永远是他一个淡淡的红钩,加上难以辨认的"已阅"二字。骄子的心受到严重打击,越渴望得到他的鼓励,越觉得自己无法取悦他,连同学们都感到我被封杀了,说:"刘老师不欣赏六六的文章。"

④刘老师是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至少在当时怀春的小丫头们心中,琼瑶小说《窗外》里的李老师就应该是他那样的。其实,他踏进教室的一刹那就奠定了我这一生所认为的帅哥形象的基础:宽肩长腿,蓬乱而略带卷曲的头发,拉碴的胡子,穿着裂着两粒扣子的白衬衫。他的眼神永远迷惘着,视线的焦点总在教室最远处,并不扫视下面听课的学生,而且带着一丝睡眠不足的疲倦。他的语调一直低沉着,浑厚如男低音,说话带着南方男人的糯,扬起嘴角歪笑着透露着一种邪与放荡不羁。他拿着粉笔很随意,犹如端着酒杯或夹着烟卷,每次都是等铃声过后好几分钟才拖着步子,懒洋洋地只提溜着课本走进教室。

⑤进门后从不多话,只胡乱翻着课本,烂烂的书像刚从盆里捞出来的还带着没洗干净的洗衣粉,估计是多年沉积下的粉笔灰。只见他随便翻两页,漂几眼,突然抬头说:"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有同学细致提醒他,到×××了。他于是说:"好,下面继续。"我一直觉得他从不备课,只凭着深厚的功底,信口开河却也娓娓道来。他如果是演员,定是那种容易入戏的,只两三分钟的酝酿,使与书中人物融为一体。

⑥因得不到他的注意,我开始抑郁,看见同学们作文后长长的批语,心生嫉妒。那时的我是典型的党中央的喉舌、学校宣传的号角,只要学校接到宣传任务,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学习赖宁学习张海迪,任何一项枯燥乏味的政治宣传,在我笔下都会变得栩栩如生如泣如诉。恢宏的排比句式,可歌可泣的用词足令老师叹为观止,甚至有老师当时预言,这丫头以后能在《人民日报》上发社论。可惜后来受了刘小平人生真谛就是随意的思想影响,最终没走上发愤图强的道路。

⑦改变我绚烂的八股文风的,是刘老师的一次评语。大约那是我又过分地吹捧了谁了,只记得他写了:"你写的,古代叫八股,现代叫媚俗。文章是什么?是你自己的喜怒

哀乐。文章,是你自己思想的表现,是写给自己看的,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自己跟自己都不说实话,明明是痛苦却要咧着嘴说幸福,这叫文过饰非。高的作文分数只代表你有高超的文字组织能力,不代表你有卓越的,哪怕是真实的思想。如果有一天,你读自己的文章会流泪,你就在用笔写自己;如果有一天,别人读你的文章会流泪,你就在用笔写现实。写你懂的,写别人懂的,对自己说真话,不为取悦别人说假话。写作文,不写命题作文,不要糟蹋了你的才思。"

⑧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评语,当时我才十三岁,却深深领悟,自此笔随心走。

⑨他只教了我一年半,我却感到我们之间极有默契。我写的苦与乐,他都懂,他给了一个青春期迷惘而多思的女孩一个自由说话的空间,让我在他海纳百川的宽容里自由徜徉。

⑩一年半后的一天,他突然从学校消失了。接替他的是一位矮小精悍的大学毕业生,板书优美而整齐,普通话发音纯正,说话铿锵有力,可我再也找不到人书合一的浑然天成的感觉。

⑪一直记得他最爱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仿佛看见他站在泰山之巅,穿着古代飘逸的长衫,头上盘个髻子,长衫上的一根长飘带在夕阳下随风飘摇。

⑫玉树临风。

(有删改)

(1)刘老师的与众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2)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当他讲《故乡》的时候,我觉得眼前的他就是鲁迅,   ;当他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   

(3)第⑧段"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评语……笔随心走"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说说你对"笔随心走"的理解。(4)临近毕业,你有什么话想对语文老师说?请写下来。或者描述你理想中的语文老师是怎样的。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独立宣言

龙应台

安德烈:

你昨天 的话是这么说的:"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安德烈,那一刻就是儿子在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我没办法应付这局面,譬如你站在沙滩上,突然一个浪头,天一样高,眼睁睁看着它扑下来,你其实不知道躲到哪里去,反正趴着躺着都会被击倒。

你根本不知道大多数的亚洲母亲是怎么对待她们的儿女的。

你记不得你香港的数学家教?他是博士生了,谈妥要来上班之前,还要打电话回北京问他父母同不同意他做家教。你记不得大三的小瑞?她到台北和朋友晚餐,结束之后还打电话问她妈准不准许她搭计程车回家,结果电话里妈妈说计程车危险,她必须搭公交车。你记不记得大二的阿芬?拿着暑期创意营的选课单,说伤脑筋,不知道她妈会不会同意她选她真正想要的课程。

这些,都是典型的镜头,我不是这样的母亲。

但是同时,我也看见二十一岁的女儿跟母亲手挽着手亲密地逛街,看见十八岁的儿子很"乖"地坐在母亲身边陪着母亲访友,跟母亲有说有笑。

老实说,安德烈,我好羡慕啊。

我也觉得,刚成年的人跟母亲太亲近,太"乖",恐怕代表着他本身的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我渴望和你们保持儿时的亲密,但是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幻想。我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典型的亚洲母亲了,而且还一直认真地在上你和菲力普给我的"课"。

十六岁的菲力普曾经说:"妈,我觉得,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学校里,你只要满十四岁了,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份。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分,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会眼睛盯着你的妈或爸发问,由'大人'来为你代言。"

菲力普做这归纳的时候,安德烈,我这有名的社会观察家,真的傻了。

菲力普给我另一次"震撼课",是在垦丁。我们一大帮人坐在凉风习习的海岸咖啡座看

海。过了一阵子,我想去洗手间,起身时问菲力普:"要不要上厕所?"你老弟从一本英文杂志里抬眼看我,说:"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需要妈来问吗?第一,这种问题,不是对三岁小孩才会问的问题吗?第二,上厕所,你不觉得是件非常非常个人的事吗?你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我们之间的矛盾,安德烈,我想不仅只是两代之间的,更多的,可能是两种文化之间的。

我常常觉得你们兄弟俩在和我做智力对决,价值拔河。譬如你的中文家教来到家中,我看见你直接就坐下来准备上课;我把你叫到一旁跟你说,"安德烈,虽然你的家教只比你大几岁,你还是要有一定的礼节:给他奉上一杯茶水,请他先坐。他离开时,要送客送到电梯口。"你显然觉得太多礼,但你还是做了

我也记得,譬如住在隔壁的好朋友陈婉莹教授来到家中,你看她进来,对她说了声"嗨",还是坐在椅子上读报。我说,"不行,再熟她都还是你的教授,在中国的礼仪里,你要站起来。"你也接受了。

我们之间,有很多价值的交流,更何况,德国的传统礼节不见得比中国的少,欧洲社会对亲子关系的重视,不见得比亚洲人轻,对吧?

可是,昨天发生的事情,还是让我难以消化,隔了一夜还觉得郁结在心中。

你和菲力普到上海来做暑期实习,我一个做母亲的快乐想像:母子三人共处一室,在上海生活一个月,多幸福。让我来引导你们认识中国大陆,多愉快。

你说,"我好不容易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为何又要和妈住一起?而且,难道以后我到某一个城市去工作了,做妈的都要跟着吗?"

十八岁的菲力普,刚从德国降落,天真的眼睛长在一百八十四公分的身躯上,认真地说,

"我不要你牵着我的手去认识中国大陆──因为你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安排得好好的,但是真正的世界哪里能这样。我要自己去发现中国。"

我听见自己可怜巴巴的声音说,"难道,连一个周末都不肯跟我去玩?青岛?苏州?杭州?"你们眼睛都不眨一下,异口同声说,"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自己探索?"

安德烈,我在面对你们的"欧洲价值",心里觉得彻底的失落:可是,转念想想,你们俩,是否也努力在抵抗你们母亲身上的某些"亚洲价值"而觉得"有点累"呢?

昨晚,我一个人去散步。月亮黄澄澄的,很浓;梧桐的阔叶,很美。我足足走了一个小时,然后,叫车到你俩的住处,看见你们自己洗好的衣服袜子凌乱地散在沙发上。我想,"不行,我也不能帮你们清理家里。"在沉沉的夜色里,菲力普送我到大马路上搭车。他忍受我一个深深的拥抱,然后,大踏步走到马路的对岸。

MM

2007.4.25

(选自《亲爱的安德烈》,有删改)

【链接】安德烈,龙应台长子,生于台湾,八个月大时随母移居欧洲,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他,返回台湾,母子年龄相差三十岁,且存在中西文化差异,为了重新认识成年的安德烈,龙应台用书信与他交流,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互相通信,这些信后来汇集成书信体散文集《亲爱的安德烈》

(1)文中所说的典型的亚洲母亲是怎样的?请分点概括。

(2)请分别概括文中菲利普给作者上的两次"震撼课"的内容。

(3)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联系上下文加以赏析。

譬如你站在沙滩上,突然一个浪头,天一样高,眼睁睁看着它扑下来,你其实不知道躲到哪里去,反正趴着躺着都会被击倒。

(4)结合文本分析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我)还一直认真地在上你和菲利普给我的"课"。

(5)作者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什么矛盾?你认为能否化解?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下列各题。

互联网安全吗?

如今,人们越来越深地把自己的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我们已离不开网络,但是互联网安全吗?假如世界上所有的互联网都瘫痪了,会发生什么情况?早期的互联网使用者丹尼•希里斯曾忧心忡忡地呼吁人们充分考虑互联网崩溃的可能性和后果,"互联网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想象,只消一小时,一切都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赞成希里斯意见的人大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焦虑。


互联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健壮"

其实想把整个互联网弄瘫痪并没那么简单,互联网的"结实"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这和它本身的结构有关。互联网并不存在一个"总开关"。它的核心设施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包括解析域名的根域名服务器,连接各大洲的海底电缆,还有储存、管理和分发海量信息的超级数据中心,日常的网络服务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些重要节点来运行的。重要节点之间也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指挥运行的。比方说,全球共有13组504台根域

名服务器,遍布世界各国。这些服务器又互相支持,并行运转,即使其中一台损坏,互联网也能在其他服务器的支持下继续运转下去。最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10月发生的一场黑客攻击,当时瘫痪了13组根域名服务器中的9组,但互联网并未因此彻底瘫痪。在攻击结束之后,网络迅速恢复了正常。事件结束之后,全球各地的根域名服务器迅速加强了免疫措施。和十多年前相比,今天的互联网对黑客来说更难攻破。

这种通过重要节点运转的网络被称作"无尺度网络",它的结构其实和人类大脑或人际关系的结构非常相似。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无尺度网络"中,除非将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即便大量地删除节点,网络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


用物理方法能彻底摧毁互联网吗

还真有可能。攻击计划的第一步是切断互联网通讯的基础海底电缆。这些电缆承担了

95%以上的网络传输,没有它们,各大洲会变成信息孤岛,不过,想要阻断全球信息传输,你必须把目前正在使用的285条电缆都斩断才行。

下一步,摧毁根域名服务器,如果你能跨越重重安保措施,将这些服务器摧毁的话,就等于给了互联网"致命一击"。

最后,你要做的是攻击全球数据中心,首选的打击对象是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超级数据中心,它们出故障会导致所属区域大片网络瘫痪。

如果你完成了以上步骤,你已经让全球99%的互联网瘫痪了。不过,鉴于互联网的超强修复能力,上述步骤最好同步完成,也就是说,不消耗规模惊人的人力物力来发动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是不可能完成这个计划的。如果爆发了这样规模的全球战争,可能在互联网被彻底摧毁之前,人类文明就已经崩溃了。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消失后会怎样显然已经不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5.2,有删改)

链接一:

我们有各种各样应对互联网瘫痪的备用方案,一种可行的方案是改变信息传递结构,网状网络就是这样一种新技术,在这种网络中,每个设备都能利用蓝牙、电信通道等连接邻近的节点,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组成独立的局域网,也可通过其中一个节点与互联网相通,哪怕真的断网,也不必恐慌。因为人类社会本身,就已经是个足以媲美互联网的超级网络。我们通过互联网能够做的事,借助人际网络照样能够完成,只不过速度和效率要差得多了。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互联网上的内容会一直存在吗?互联网现有的机制,就是用新信息冲刷旧信息,将"新"的价值放大,"老"的价值弱化。互联网还没有建立"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的系统,美国的学者悲观地认为,互联网上的"历史资料"会随着网站的关闭和内容的删除而消失,它们称之为"21世纪的数字黑洞"。很多现在看来平常但却具有历史价值的片段,将会随着互联网的变迁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为此,英国数个图书馆联手开展一项历史资料保存计划,将互联网上的内容保存下来。杂志、图书、文学、新闻、评论、学术论文等内容,都会被收集存底,以便供历史研究使用。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绵羊墙"是西方各种黑客大会或安全大会上经常出现的趣味活动。在体验区中,组织者设置了专门的钓鱼WIFI,你的手机如果接入此WIFI,就会被人通过钓鱼页面盗取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这些信息会展示在"绵羊墙"上。此举旨在警示手机用户,不要随意登录陌生的 WIFI,一旦登录,就可能被轻易盗取资料。因此,除了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外,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摘自网络,有删改)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互联网发展变化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人们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忧心忡忡。

B.

互联网的核心设施分布全球各国,网络服务大部分是由超级数据中心独立完成的。

C.

互联网并非完全坚不可破,使用物理方法切断传输通信海底电缆可彻底摧毁它。

D.

有人认为互联网的变迁会让很多"历史资料"消失,造成"21世纪的数字黑洞"。

(2)下列对材料中"无尺度网络"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支持"无尺度网络"运转的多个重要节点,它们并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控制的。

B.

"无尺度网络"和人际关系在结构上类似,这种结构远比我们想象的"健壮"。

C.

除非将"无尺度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不会对网络性能产生影响。

D.

2002年10月黑客攻击的典型事例,是为了充分说明"无尺度网络"极其脆弱。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依赖网络,越来越深地把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需要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

B.

人们要想用物理方法让互联网彻底瘫痪,在目前看来,只是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C.

"历史资料保存计划"将取代"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系统,成为各国关注重点。

D.

如果随意地使用手机登录陌生WIFI,我们的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将可能被盗取。

(4)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这些电缆承担了95%以上的网络传输,没有它们,各大洲会变成信息孤岛……

(5)请分别概括以上材料中谈及的几个方面的网络安全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网络安全问题?你将如何应对?

涵养几分静气

宋威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干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泠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选自2018年1月16日《人民日报》)

(1)请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2)阅读全文,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3)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