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本,回答问题。
【甲】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①人生什么是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可以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①以设问开头,引出 )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可以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承接上文,引出"责任完了"是人生第一乐事。)
⑤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②引用孟子、曾子的话,_____)
⑥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对于责任,"解除"或"卸却",结果迥乎不同。)
【乙】
给母亲的一封信
袁隆平
亲爱的妈妈: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还记得吗?1953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组织者,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也好。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噼啪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儿:平
(原文有删改)
【链接材料】
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袁隆平向记者表示:"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还得继续干活、只要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搞科研的人要有使命惑,有胸襟。"
②袁隆平多次谈及他的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这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也寄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
(1)甲文旁的批注有两处未完成,请补写完整,以说明其起到的作用。
(2)甲文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3)乙文尾段极富深情地描绘了一幅幅想象中的美好画面:祖孙牵手的背影、噼啪作响的稻谷,橙黄的稻田……请你说说其中蕴含了袁隆平怎样的情感。
(4)"君子有终身之忧",越是心怀天下,肩上的责任就越重,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读完甲乙两文及链接材料,你认为袁隆平的责任和快乐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7分)
留几本书在窗台翁秀美
①星期天收拾房间,顺便整理书柜。书大都是新的,买回来还没翻过。有几本落了厚厚的灰,用湿布擦了,随手丢在窗台上晾着。
②再进书房时,只觉眼前一亮。迎面窗台上的书随意躺着,有一本斜放在红红的“中国结”上。淡紫色窗纱轻拂过书面,宽大的窗台显得生动明媚。原来,书可以不用整齐地码在书柜里,也可以不用机械肃穆地正襟危坐着。书在窗台上很显眼,淡雅的鲜艳的封面堆叠,有些乱,却是明亮可喜,一进门就入了眼。我的心情也轻松愉快,就想坐下来,细读一番。
③这个念头,让我吃了一惊。细致认真地读一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书,曾经是我的最爱。端着饭碗看,躲在被窝里看,连上厕所也是手不离书。最喜黄昏时,端了小凳坐在院子里,看《当代》,看《花城》,不知天黑不觉肚饿,每次被母亲催着赶着进屋还舍不得放下。那会儿,好书,如友。
④那一年生病住院,怕闷,带了《宋词三百首》《闲情偶寄》。医院建在山下僻静处,病房夜里不熄灯,正好读书。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精神面貌实不像一个病人。出院时,书角已被翻得起毛打卷。好书,胜药。
⑤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时间长了翅膀,“哧溜”一下就过去了。一天、一月、一年,快得让人招架不住。每天来去匆匆,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天恨不能掰成两天用。日子仿佛是被抽打着的陀螺转个不停,再难挤出时间来读书了。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想来我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⑥坐在窗台,伸直腿,书搁在腿上,慢慢翻看。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笼在书页上,文字构建的美妙意象和感觉瞬间渗入全身,心在字里行间跳跃飞翔,喜悦漫溢开来。窗外,天蓝如洗,云作奇峰。这景被窗户框成了画,清新至极。身边的书故人一般围拢着,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捧着书坐着,直到最后一缕阳光从书页里消失,暮色在身边聚集,尤不忍释卷。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这个下午也变得安静美好,有了回味。其实,日出日落,每天的时间并没有走快一分,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神经紧绷了,脚步加快了,也让我们的心浮躁不安。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是的,即使停一停看看身边的风景,读读手边的书,哪怕是安静地听完一首优美的曲子,也会让单调的生活充满暖暖阳光,使精神舒缓、愉悦、充实。
⑦眼前,无意中留在窗台上的书,让我知道,阅读,其实一直是我心里最深切的渴求与向往。留几本书在窗台,以便随时翻阅,在忙碌中休闲一回,给心灵放个假,重新体验读书的乐趣,并且也将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留几本书在窗台,也是留一份期待,期待与书长长久久的心灵之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追求短小隽永的意蕴风格,引导读者在嘈杂、浮躁、快节奏的生活中为心灵寻找一个“诗意的栖居地”,读来感人至深。请从本文中任选一处佳句抄下来,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 |
|||
题目 |
留几本书在窗台 |
作者 |
翁秀美 |
佳句摘录 |
|||
赏析品味 |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全文,仿照示例,说说你对“慢阅读”意义的理解。
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
【示例】慢餐:“慢餐”就是细嚼慢咽,细细品味。既获得味觉享受,又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享受一种悠游闲适的愉悦。
慢阅读:作者说:“留几本书在窗台。留一份期待,期待与书长长久久的心灵之约。”根据全文内容,结合你所阅读过的名著(如《文化苦旅》),谈谈你对着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80-100字)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4分)
快递与电子商务
①从山东来京打工的阴法勇2004年刚当上快递员那会儿,每天在丰台区的三个镇之间骑车跑上五六十公里,也只能揽来三四个快件。但如今,阴法勇每天只去一家企业收件。他说:“这家企业的网上购物生意,每天都能发七八十个快件。光这一家我就快忙不过来了。”
②最早,民营快递的发展速度并不快。从2005年起,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其对快递业的正面影响开始显现。当年,圆通、申通、中通和韵达速递工资先后和淘宝签约,成为淘宝推荐的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中的网购迅速成为这些大型快递企业的主要业务来源。最高峰时,圆通70%的业务量都来自淘宝。对一些小型快递企业而言,电子商务产生的业务量甚至占其业务总量的90%-100%。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形势下,近几年,快递业务收入每年都有20%只有的增长。
③然而,“成也电子商务,败也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给快递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其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
④首先,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使急于抢占这个市场的快递业打起了价格战。七八年前,北京同城快递起价为10元左右,后来一度降至5元,DDS快递公司甚至曾打出上海同城快递2.8元的超低价。这种情况导致导致快递企业利润积累缓慢,扩大再生产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抗风险能力渐弱。先是DDS公司在业务激增的冲击下,因入不敷出倒闭。之后是去年11月11日淘宝大促销,一天就产生了1000多万件快递量,让快递企业也招架不住。造成混乱局面。
⑤其次,近两年来的电子商务和快递业成为一根绳上的两只蚱蜢,电子商务跳得太快,而快递业被拽得踉踉跄跄。在管理上出现脱节情况。快递企业来不及兴建仓库,购置车辆和培训人员,往往采用特许加盟的方式扩大规模。这种方式虽然能快速扩大企业的派送范围,却难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快件延误、损毁或丢失的现象时常发生。特别是电子商务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发货,导致中西部地区派送任务重,揽收收入低,派送不积极,设计快件丢失、损毁和延误的投诉居高不下。
⑥如今,快递服务质量已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突破这一瓶颈,电子商务企业开始将触角伸至快递业:有的入股快递企业,有的开始自建物流。今年初,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也宣称将通过“物流宝”平台大力推进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并投入上百亿元兴建全国性仓储网络平台。专家预计,该平台一旦建成,对快递业将产生深远影响。总的来讲是会缓解快递业的供需矛盾。大量跨省快递将转变为同城快递,租不到飞机、火车而影响寄递速度的情况,以及长距离运输造成的快件损毁情况或将相应减少,网购快递服务质量也有望因此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加盟企业或将纷纷宣布独立,产业集中度也可能因此降低,快递业将重新“洗牌”。请你说说选文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⑥段中划线词“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在这种情况下,加盟企业或将纷纷宣布独立,产业集中度也可能因此降低,快递业将重新“洗牌”。请根据选文④⑤段内容简要说明快递业“败也电子商务”的原因。
文中第⑤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
阅读陆川的《读懂父爱》,回答问题
①我在一个家教很严的家庭里长大,父亲陆天明在外人眼里很温和,但对我从小就很严格。从我的童年到青年时代,父亲与我沟通的次数屈指可数,淡淡的隔阂像薄纱一样,将我和父亲的心灵分隔在两个世界。
②我从小酷爱文艺,梦想长大后能成为张艺谋那样的国际名导。高中毕业后,我准备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但父亲坚决反对我的选择,认为我没有生活积淀和感受,拍不出什么好电影,还自作主张地为我填报了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志愿。父亲掐断了我的梦想,为此我对他有了怨言。
③大学毕业后,我在国防科工委当了一名翻译。一次,我路过北京电影学院,发现海报栏里张贴着导演系招收研究生的简章,我沉睡的梦想再度被激活了。这次,我没有告诉父亲,就报考了导演系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时,电影学院一位教授是父亲的朋友,给父亲打去电话:“导演系研究生很难考,你不替儿子活动活动?”父亲断然拒绝了:“他行需要我活动吗?他不行拉关系又有什么用?”
④虽然我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导演系录取,但父亲的“冷酷”还是让我心里很不舒服。我总觉得父亲有些自私,过分专注自己的事业,而忽视了我的发展。
⑤几年后,我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专业导演,因为是新人,我整整3年时间没有导过一部电影。那时候,我整天无所事事,常常坐在街头,看着夕阳发呆。此时,父亲已经写出了《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等颇有影响的剧本,我很希望父亲也能为我写一个剧本,再利用他的影响力为我寻找投资方。我委婉地暗示过父亲,但每次父亲都这样告诉我:“你是个男人,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想到别人的父亲想方设法为子女牵线搭桥,而自己的父亲却对我的事业不闻不问,心里有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⑥2001年,我的事业终于迎来了转机,我导演的电影《寻枪》荣获国际国内10多项大奖。我满以为父亲会表扬我几句,谁知,父亲从电视里看颁奖典礼时,只是淡淡地说:“还行,但需要提高的地方还很多。”我回敬了父亲一句:“在你眼里,我永远成不了气候。”因为话不投机,我与父亲吵了起来,很长时间谁也不搭理谁。
⑦2004年9月,就在我执导的电影《可可西里》进行后期制作时,我年仅55岁的姑姑、著名作家陆星儿患癌症在上海去世。这给亲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悲痛,特别是父亲,他从小与姑姑感情很深,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很多。
⑧料理完姑姑的后事,我陪着父亲回至北京,此时再看父亲,那个威严、冷酷的男人竞那么瘦弱无助,我内心五味杂陈……见父亲头发乱了,我打来热水为他洗头发。这一平常举动,竟让父亲老泪纵横:“孩子,从小到大爸爸对你很严厉,你也许觉得爸爸很冷酷,但爸爸从来都把你的每一步成长放在心里。溺爱和纵容孩子,是一个父亲最大的失职……”
⑨父亲的话让我的眼睛湿润了。母亲告诉我:“你在青藏高原拍摄《可可西里》时,你爸爸听说你患上了严重的高原病,累得吐血,因担心你,整夜睡不着,一说起你就泪流满面。”原来父爱一直伴随着我,只是父亲的爱含蓄而深沉,用心良苦。当读懂父爱时,我已经30多岁了。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我”读懂父爱的心路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品味第①段画线句“淡淡的隔阂像薄纱一样,将我和父亲的心灵分隔在两个世界”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再看父亲,那个威严、冷酷的男人竞那么瘦弱无助,我内心五味杂陈”一句中“五味杂陈”的心理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⑧自然段中父亲说他从不“溺爱和纵容孩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秦文君的《 从心底开出的花》,回答问题
我喜欢书店,常去书店转,于是就有了忧虑。眼下的儿童文学仿佛处在变浅变轻的的风潮里,书名眼花缭乱,富于游戏意味,有时拿过一本读读,会发现有的作品缺乏分量,作家之间也缺少足够的差异,风格太近,“面孔”差不多。儿童文学的门槛似乎在放低,莫非儿童文学创作进入了“游戏时代”?
恰恰相反,儿童文学作品不能浅得缺乏文学的自重。儿童文学可以是浅的,但又必须是深的,可以是轻的,但又必须厚重。因为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人文高度很重要,儿童文学要提供文学的精神,使读者在好的艺术表达中得到快乐和升华,通过意味隽永的故事、人物、描述等让读者获得共鸣,以及内心深处的触动。
儿童文学多一些童趣当然好,可是那并非一味走浅、变轻,因为文学要富于艺术灵性,具备人间的冷暖、人类的道义和情感,它的职能是用艺术之美来感动儿童。儿童文学里有单纯、诙谐、幽默的东西,无疑是好事,可是幽默并不等于浅薄。幽默作品的“重”,是蕴涵其中的开朗、通达、本真。高级的诙谐幽默的背后,是有智慧和真诚支撑的。儿童文学的“重”还在于对于社会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净化功能,它描绘人类最初的模样,留下人类的天性之美。大气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必须是人类心底开出的花。儿童文学比成人文学要轻灵一点,但这并不简单,而是需要看透一些厚重的东西,把它们羽化为轻灵的东西来描述。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大人和小孩所能共读的,小孩读了有小孩的想法,大人读了有大人的感悟。孩子们对一个作品感兴趣的时候,首先是认为有趣。按照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快乐应该是很容易的。如果说孩子的笑声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奖赏,我承认这是高兴的事。但是,笑声过后,留下东西才更有意义。这个支撑是重的,就是人类的情感资源、思想资源,这能唤起内心深处的很多触动,这才是文学理想。
作家独特的感悟,永远是文学最美丽的甘露。儿童文学作家也是如此。艺术上有自信,愿冒险,敢突破,写出的作品才有分量。我们不时会有好作品出现,但是商业大潮催生了不少速成的作品,冲击着儿童文学的理性,人文关怀,特别是逻辑的链条也正在断裂。创新和个性的缺失是很大的危害,模仿之作多了,儿童文学的生态就不正常了,浮躁之气,铜臭之气都可能扼杀创造性。而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是充满创造性的,是人类奥秘的花园,它的艺术源泉在于人类的梦想和艺术个性,是天合之作——我们读大师的作品,有一种非常舒服的内在呼应,而不仅是阅读上的愉快。
年轻一代中立志写精品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把自己托付给了儿童文学,写出了不少有灵气、有活力的作品。我们不应走到浮躁、商业化的写作中去,不妨沉下心来,花5年到1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力争创作出代表一代人水准的作品。文中第1段说“我喜欢书店,常去书店转,于是就有了忧虑”,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的“忧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说“儿童文学是可以轻的,但又必须厚重”,请你联系全文,说说“轻”和“重”指的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相关语境,说说下面句中的划线的词能否删去,并简述原因。
儿童文学的门槛似乎在放低,莫非儿童文学创作进入了“游戏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作者看来,儿童文学的生态不正常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做,写出的文学作品才有分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纪双城的《我们身边的碳排放》,回答问题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举办,使“减排”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词汇。中印等国家先后公布了本国的减排计划,一下子把减排这个世界话题拉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衣,“快速时尚”导致浪费。初听上去,减排似乎和衣服关系不大,其实恰恰相反。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说,从1990年到2005年,全球纺织品产量从4000万吨升至6000万吨。其中“快速时尚”趋势对纺织品生产和消费激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衣服便宜了,消费者穿过几次就丢掉。但便宜衣服通常以人造材料制成,它们由石油化工原料合成,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远远超过天然织物。
此外,“快速时尚”还带来了另一个环境成本:清洗这些衣物所消耗的能量。而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每洗一次衣服会间接排放2公斤二氧化碳。
食,少吃牛肉少喝咖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18%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肉类排气。而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又是最多的,每生产1公斤牛肉相当于向大气排放3. 6--6.8公斤二氧化碳。但在“食”这个话题中,不吃或少吃肉并非减排的全部。《新科学家》说,要尽量减少碳排放,很多欧洲人的生活习惯需要改变。以咖啡为例,每制造一杯过滤式黑咖啡,就会排放125克二氧化碳,其中2/3来自于生产过程,其余来自酿造。
住,盖节能房用再生纸。在寒冷的冬季,建筑取暖系统无疑将消耗大量能源。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未来3年北爱尔兰将建造50多套社会福利房,它们的节能效率超出平均水平75%。在“住”的领域要减少碳排放,不仅包括房屋设计,房间里的各种设备也同样重要。例如冬季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度,夏季调高2度,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公斤;把家中常使用的灯换成节能灯,每年能少排放二氧化碳136公斤;甚至连卫生纸也有讲究,《新科学家》提倡用loo%再生纸做的卫生纸,“尽管它用起来没那么舒服,但每吨再生纤维可减少1. 5--2吨的;氧化碳排放”。
行,绿色交通和碳足迹。二氧化碳的另一大来源是交通。在欧洲,交通对能源消耗占到整体能源消耗量的20%--30%。减少出行带来的碳排放,第一步就是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文章为什么说“快速时尚”导致浪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中多次提到了“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你觉得有这个必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文章后,你准备怎样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为构建绿色家园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说说你会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采取哪些“减排”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