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一文,回答以下各题。
①近年来,诸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成了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是人类健康最大的影响因素,占60%左右。根据我国疾病负担归因危险度分析,不良生活方式因素已经占到了58%。
②健康管理是一种低成本、高产出的战略投入。2007年,我国启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并取得了较好成效。2016年,作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第二阶段的重点专项行动,“三减三健”活动在全国开展,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
③首先,预防“靶点”要前移,把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课堂,培养健康理念和卫生习惯要从娃娃抓起。如今,我国居民体重超标的趋势已经体现在儿童中。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儿童中,30%患高血压,43%患血脂异常,67%患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16%有脂肪肝。儿童高血压和肥胖都会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心室肥厚,给儿童健康带来双重损害。
④其次,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年轻人因为生活压力过大,染上了熬夜、缺乏运动、经常吃快餐、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损害很大。因此,要加大健康宣传力度,促进国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膳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
⑤再次,要加强社区营养工作,织密健康防护网。提供优质的社区营养与健康管理服务有很多,如:社区营养不良的筛查、老年人肌肉衰减的评估、甚至糖尿病、血脂异常、癌症患者的营养支持与管理等。
⑥最后,要防控危险因素,提高烟草、酒类等产品的税收和价格,减少加工食品含盐量或使用低钠盐等。此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警示我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有删改)
(1)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2)我国健康管理工作具体有哪几项实施步骤?
(3)第③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①段中加点词语“左右”可否去掉?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细说交椅
①我们汉族人最初是席地而坐的,后来学习游牧民族开始坐马扎,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能靠、不能倚。到了宋代以后,宋代人把它改造了。宋代人非常贪图安逸,他们希望马扎能更舒服些。这时的马扎吸收了圈椅上半部的特征,增加了靠和扶手,这样就可以倚靠了。所以这时它的名字也就改变了,叫做“交椅”。
②交椅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是体轻。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转缩须臾,重不数斤。”“转缩须臾”,是指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打开;“重不数斤”,就是说分量很轻。
③第二个特点就是腿部交叉,可折叠,便携。但同时缺陷也出现了,由于受力点在中心部位,就是“交午处”打一个圆洞,肯定伤害了木头,但偏偏它那个地方要承重。中国的椅子大部分是四足落地,承重在四个足上,所谓“立木顶千斤”。交椅则不同,所有的力量都在这个交叉轴上,让它撑住全部重量大有难度,所以不结实。据说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就曾经坐塌过交椅。《诚斋诗话》这样写道:“诸伎立东坡后,凭东坡胡床者,大笑绝倒,胡床遂折,东坡堕地。”这里的胡床也就是交椅。
④交椅有很多功能,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正史中有相关记载,比如《三国志.魏书.魏武帝》中引用《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曹操可能是出于意外,也可能是假装镇定,他就坐在那里不动。这说明交椅在古代行军打仗中都可以使用的,让为官最高者休息。所以它又叫做“行椅”,意为行动中的椅子。
⑤交椅的第二个功能是打猎时使用。由于它可用于打猎时携带,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猎椅”。当皇帝出行、打猎的时候,就有人扛着椅子,累了让皇帝歇着,别人不能坐。在清代的宫廷绘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打猎的康熙皇帝坐在交椅上,随从都拿着弓箭站在他周围。《康熙南巡图》上也有这样的场景:康熙在船上坐着,其他人都站着。
⑥久而久之,交椅就有了第三个功能,那就是权利的象征。我们常说:谁坐第一把交椅?就是这样来的。《水浒传》中排座次、开山寨会议,都可以看到大量交椅的描写。这些反映了交椅在生活中地位的改变,它逐渐演变成一个权力的象征。文本从多个方面对“交椅”进行了说明,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交椅的来历 | B.交椅的特点 |
C.交椅的种类 | D.交椅的功能 |
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中说的“转缩须臾,重不数斤”,是为了说明交椅很轻。 |
B.文中举《诚斋诗话》中的苏东坡坐塌交椅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交椅是在宋代出现的。 |
C.文中举《曹瞒传》中的曹操在马超赶到时坐在交椅上不动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交椅在古代可用于行军打仗。 |
D.文中举《水浒传》中写排座次时有大量交椅的描写是为了说明交椅逐渐演一次成权力的象征。 |
下列与文本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A.《三国志·魏书》上记载曹丕一次打猎,因为底下的人不慎将猎物全放跑了,于是大怒,坐在交椅上,拔出刀,想把所有负责的人杀掉。 |
B.野史曾说:朱元璋在与陈友谅作战时,坐在交椅上指挥作战,差点被一发炮弹打死。 |
C.1996年,美国一个富翁曾花了50多万美金买下了一把黄花梨交椅,他认为黄花梨交椅有很大的增值空间。 |
D.一个公司想聘CEO—首席执行官。它的广告词写道:谁来坐这把交椅?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在一片蛙声中失眠
⑴杭州有个小区,一到晚上,蛙声一片。业主投诉这些青蛙扰人清梦,要求保安履行职责进行驱赶。这可苦了保安,青蛙在暗处,保安在明处,这黑灯瞎火的要把青蛙赶跑,哪有那么容易。
⑵我发现城里人的神经越来越敏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曾是古诗词里的一种令人怡然自乐的意境,但现在却成了被人投诉的噪音。不是现在的青蛙鸣叫声大了,而是我们的心态出现问题了。
⑶中国的道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其中一层意思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试图去改变自然规律。自然界并不是一个安静的世界,早晨鸟儿啼鸣,夏天中午有蝉长鸣,晚上又有虫儿的啁啾……这就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生态”。
⑷但城市把自然割裂了,它独居一隅,自成一体。在城市的生活小区里,有隔音、隔热的洋房,地上铺的是坚硬的花岗石,裸露不多的泥土种上了草皮和树木,园林工人每隔一段时间会来给这些植物修剪和打药;城里鲜见小动物,也极少听到小动物的声音。人们以为“安静” 才是最自然的,也是最宜居的。
⑸可是,“安静’”并不是大自然的特质,真正的大自然往往是“吵闹”的。人们择水而居,水终年流淌,或叮叮咚咚,或奔腾咆哮;人们喜欢与绿树为伴,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或轰鸣发声,或浅吟低唱;人们还喜欢居在山间,山间万籁并非无声,而是像数万个乐队,在暗处演奏……
⑹一个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绝对不可能为几只青蛙的呜声而失眠,除非他已经离开自然好久好久了。
⑺久居上海的亲戚去浙江天目山疗养,准备小住半个月,谁知住了3天,就打道回上海了。他告诉我,晚上山风吹过,宾馆外面万亩树林发出的声音似有千军万马,实在无法入眠。有朋友告诉我,他家就在小区的水景边,人造小溪流水淙淙,声音单调而枯燥,他已与物业交涉多次,要求停止放水;还有北京的一位编辑朋友到杭州来旅游,住在西湖边,却忍受不了知了的鸣叫,要求旅行社换房,最好住到树木较少的市中心去……
⑻其实,我也像他们一样,进城20年,是一个被城市“戕害” 已久而且已经丧失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然”判断的人。平时我们总是吵着嚷着要回归自然,但是真正进入自然,却发现自己竟然适应不了,而那个被我们诅咒的人工建造出来、与自然背道而驰的城市,才是自己的“最爱”。我们睡在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起来的房子里,关上双层玻璃的窗户,打开低分贝的空调,如果外面有噪音,就会向物业和城管投诉……我们只有在一个没有噪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拥有一份好睡眠。
⑼但是我的童年、少年却不是这样的。屋前是小溪,终年水长流,音则轰轰然;屋后有涌泉,水从泥壁上冲下,音又咕咕;屋前屋后有竹林、树木,风吹过,会演变出雄浑的旋律;漫山遍野有小虫儿鸣唱,只有三九严寒才会消停;雨会落在瓦上,沙沙沙……还有雨滴索性会从瓦缝里溜进来,掉在你的脸上。
⑽这就是当年的大自然,我从来没有为此失眠过。
⑾现在,当我为午后的一只知了的聒噪感到心烦意乱时,我愕然发现,自己离童年真的已经太远,走进这片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太深太深。
(选自2011年第11期乡村版《读者》,有改动)人们为什么“在一片蛙声中失眠”?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人们择水而居,水终年流淌,或叮叮咚咚,或奔腾咆哮;人们喜欢与绿树为伴,树欲静而风不止,村或轰鸣发声,或浅吟低唱;人们还喜欢居在山间,山间万籁并非无声,
而是像数万个乐队,在暗处演奏……结合文章第⑼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童年、少年的生活状态。回忆这段时光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章第⑶节提到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用以说明什么道理?请结合所学课文(如《苏州园林》《于园》《都市精灵》等)谈谈这种哲学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又有何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5分)
丈夫到北海道出差,为公司办事,回来时提了一个很大的泡沫塑料盒子,里面装满了毛蟹、扇贝、鲑鱼籽等海鲜。孩子们高兴得欢呼雀跃。“爸爸的礼物,太棒了!”
“全都我们自己吃吗?”上中学的儿子和上小学的女儿一会儿摸摸蟹钳,一会儿打开扇贝的壳,A.屋子里一片欢笑。
“你这次可豁出去了,买了这么多海鲜。”美惠子回头看着笑眯眯的丈夫说,“没给你带多少零用钱,够用吗?”
最近经济不景气,所有的地方都紧缩开支,公司发的出差补助,也少得可怜,不会有剩余。
“好久不去北海道了,好不容易有机会去一次,叫大家好好吃一顿海鲜。”
丈夫乐呵呵地说。
他没觉察出美惠子的忧虑,与孩子们一起看着箱子里的海鲜,兴高采烈地说:“这次出差可吃了个够,北海道的海鲜真便宜。”
那天晚上,他们把住在附近的美惠子的父母请来,一起吃了顿丰盛的晚饭,大家都很高兴。
B.丈夫手里拿着啤酒罐,满脸幸福的微笑。
美惠子边吃毛蟹,边看着丈夫。
———他肯定有瞒着我的私房钱。她心里悄悄地想着。
———也许他有额外收入,没有告诉我。
丈夫年轻时迷恋过麻将、赛马,但过了40岁以后,他不再干了。难道他现在在偷着干?
想到这里,手里难得吃上一次的毛蟹变得索然无味。
第二天,丈夫上班后,美惠子给他洗衣服,翻了翻他的旅行皮包。
她把皮包里的脏衣服拿出来,把没有穿的袜子、手帕留在里面。最后她把皮包翻过来看了看,没想到从中掉出一个小纸团。
她打开一看,是两张揉在一起的购物小票,可能是他随手塞进旅行包里的。
她展开一张凑到眼前细看。“这是海产市场的购物小票。”美惠子自言自语道。“哎呀,整整一万两千日元。”
这些海鲜够贵的!美惠子皱着眉想,就算是让大家一饱口福,也不应该花这么多钱!
看样子丈夫好像在背着我赌博,把赚的钱偷偷地存了起来。
美惠子叹了口气,展开第二张小票。这是一张计算机打的购物小票,上写:烤鸡罐头一个,方便面一个,点心一块。
美惠子看着小票上那些细小的字,眼角一热。
———他在撒谎,嘴里说吃了一肚子海鲜,实际上是用这些便宜的方便食品填饱肚子。
美惠子眼前浮现出昨晚丈夫幸福的笑脸,轻轻地说:“我错怪你了,请你原谅。”
C.她心中的郁闷顷刻间烟消云散,不由得笑了,但随即又哭了起来。
(《两张收据》选自《读者》2012年第四期,作者日本内海隆一郎FF09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文章有三个划浪线的句子,说说文章中人物为什么“笑”,妻子为什么又哭了?
A处:孩子们“欢笑”
B处:丈夫“微笑”
C处:妻子“笑”
妻子“哭”在写作手法上,刻画妻子主要采用了哪些的描写方法,写丈夫又有什么不同?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近年来世界性金融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文章中那句话暗示了这一个社会背景,请摘抄出来。面对经济困境,文章中的丈夫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摘抄:
值得学习的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共10分)
就为了多看一眼(依娃)
父亲过世后,我时常提醒自己,要让一辈子穷苦煎熬过来的母亲多享些福。今夏请了假,携小儿回乡探亲,走前又领着母亲和妹子在西安城里住了三日。游玩了华清池、兵马俑,逛了最新修建的大唐芙蓉园,晚上,又去吃老外来西安必吃必享的“百饺宴”……
七月暑天,母亲仍穿着长衣长裤遮捂严实,因近几年患上了白癫疯皮肤病,身上像斑马一样,再热也不敢穿短袖,怕人笑话。
走的那天,我和小儿乘坐的火车在下午,我让妹子吃了早饭就带母亲回家,一方面天气微凉,一方面怕晚了搭不到回乡下的车。说好在西安城里做生意的妹夫来接我们。
下午到火车站,西安站是个大站,永远人山人海,城里人乡下人有钱人无钱人出发的到站的接人的送人的都是行色匆匆。
我照看着小儿和行李,妹夫去排队买站台票。
“娥。”身后有人轻轻唤我。我吓了一大跳,西安有谁认识我?竟叫我的乳名。
惊慌回头,怎么也没想到唤我的竟是母亲。
一张凄苦多皱的脸,疲倦深凹的眼睛,一口乡下医院镶的便宜简陋的假牙,一身灰溜溜的衣裤。我一把抓住母亲白一块黑一块斑驳的手。
“妈,你咋没回去?”
“我到这里下来了,叫你妹子先回去了。我知道你们得买站台票,就在这里候着。”
“啊!”
从早晨到现在已七八个小时过去了,母亲就在这儿等着!我怨不出母亲一句,我只怨自己不体谅做母亲的心,没有让母亲等在宾馆,一起吃午饭,一起打车来车站。
母亲在这人头攒动、炒菜锅一般热的地方停等着,等了一天,就为了多看我一眼。她常说:“见一次就少一次了。”
眼泪热热地含在眶里,我控制着不让它涌出来,怕惹得母亲更加难过。
“要进站了,时间不多了。”
妹夫催着,他不知道母亲也在这里,也没有多买一张站台票。我扭头时,母亲不见了,去了远处的小货摊子,拿着两瓶矿泉水和几碗方便面回来,塞进儿子的背包里:“给娃拿上,火车上啥都贵得很。”
我一手牵着母亲,一手牵着小儿,排在准备进站的人群里,队伍慢慢向前挪动着。一只手里的手胖胖的绵绵的,成天只知道摆积木玩小汽车,人生未始;一只手里的手干枯粗糙,一辈子纳鞋缝衣操劳在灶房里,生命渐末。
剪了票,母亲被挡在铁栏杆外,我唤小儿过来,“再让奶奶抱抱。”小儿乖巧地搂紧母亲,母亲也搂紧小儿,老脸贴着小脸。母亲又看着我,我伸手抓住母亲的手,紧紧一握,又不得不放开。我看见母亲眼睛红了,嘴角抽动着。我努力地笑了一下说:“妈,我走了。没事,明年又回来了。”
我一扭头,眼泪往外淌,再不敢回头张望母亲。我走在人流边上,走得很慢,让母亲多看一会儿我的背影。我知道,这时母亲在无声地哭泣,我知道母亲会到望不见我的时候才离开。
我对自己说,以后无论去哪里,都要安排母亲同去,不论是车站或机场,都让她多看我一眼。
也让我多看她一眼。我的母亲!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9年第2期)本文选择哪些片段来表现母亲对儿女的爱? (3分)
文中画直线句子“母亲在这人头攒动、炒菜锅一般热的地方停等着”与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作用是什么?
任选一句品味: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A.一张凄苦多皱的脸,疲倦深凹的眼睛,一口乡下医院镶的便宜简陋的假牙,一身灰溜溜的衣裤。
B.我伸手抓住母亲的手,紧紧一握,又不得不放开。文中母亲和“我”都要多看对方一眼,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阅读《“面壁”与“破壁”》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面壁”与“破壁”
①“面壁十年图破壁”,是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所写的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中的一句。
②“面壁”,原始佛教用语,相传南朝名僧达摩大师刻苦修行,终日面壁而坐,默诵经文,后来成为佛教禅宗的始祖。“破壁”,用的是“画龙点睛”的典故。据《历代名画极》记载,南朝张僧繇精于绘画,曾于金陵安乐寺画四条龙,都不画眼睛。他说:画了眼睛龙就会飞去。人家以为不可信,硬要他试试。当他刚点上两条龙的眼睛,忽然雷电破壁,两条龙乘云飞去,周来同志巧妙地把两个典故揉合起来,并赋予新意,表达他那种为探索革命真理尝胆励志、刻苦攻读的战斗精神。
③“面壁”,作为一种治学精神,是十分可贵的。读书,做学问,贵在坚持,贵在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终不稍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是没有这种艰苦卓绝一步一个脚印的“面壁”精神,尽管你有“破壁”之壮志,也只能是一句空话。那种学了一点就浅尝辄止,自满自足起来,或是在科学的“坚壁”面前,遇到点困难就畏缩不前的人,是不会突然出现什么“破壁”的奇迹的。
④为图“破壁”,必须要有脚踏实地的“面壁”精神,而“面壁”又正是为了“破壁”。倘若只会低头沿着前人的足迹亦步亦趋,而没有敢于突破前人藩篱的雄心壮志,没有筚路褴褛的创业精神,也不可能取得惊人的成果,攀上顶峰的。
⑤古往今来,大凡有所成就的大学问家,大科学家,无不凭借着长期的“面壁”精神,以遂一旦“破壁”之志。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③段中划线句证明了什么观点?
请你根据选文分别指出作者赋予了“面壁”和“破壁”什么意思?
选文第②段最后一句中划线的字用了什么典故?请写出来并作简单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