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为探究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的气体产物中,既可能有一氧化碳,又可能有二氧化碳,他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1)装置A的作用是 。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C中玻璃管里的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说明原气体产物中含有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通过观察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验证原气体产物中一氧化碳的存在,则装置B中应选择的试剂是 。
A.足量的氢氧化钠浓溶液
B.浓硫酸
C.水
(4)写出尾气处理的一种方法: 。
为了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某老师带领化学兴趣小组走进实验室,对几瓶缺失标签的酸碱盐溶液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开启探究之旅。缺失标签的溶液分别用标签A、B、C标记,它们可能是稀盐酸或稀硫酸、 溶液或 溶液、 溶液或 溶液中三种不同类别的溶液。
Ⅰ.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设计实验】分别取少量样品溶液于①②③三支试管中,再互相滴加溶液,振荡、静置、观察。
【实验判断】综合①②③三支试管的实验现象判断,A是 溶液,C是 溶液,C溶液中溶质的俗称是 。
【实验结论】①②试管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一定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Ⅱ.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对于无明显现象的A与B反应,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复分解反应的发生?
【设计实验】小梁同学另取少量A溶液于④号试管中,先滴加酚酞溶液再滴加B溶液,现象如图所示。
【实验判断】A溶液与B溶液发生反应的实质是 。
Ⅲ.深度探究:
【设计实验】把①②两支试管的废液和④号试管滴加B溶液后所得的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充分搅拌,溶液变红色,白色沉淀增多,静置、过滤。
【实验判断】最后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酚酞除外) (填化学式),出现白色沉淀量增多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总结提升】(1)经过上述探究,证实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下列实例中应用复分解反应原理的是 (填字母)。
A.酸碱性废水的处理
B.食醋清洗水瓶中的水垢
C.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
(2)若要判断无现象的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可以从反应物 或生成物是否存在的角度去判断。请你列举一个课本上用其中一个角度来判断无现象的化学反应发生的例子: 。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A装置中仪器甲的名称为 。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选用如图放置的E装置,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
(3)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小卢同学想在实验室制取一瓶二氧化碳,选用的药品是 (填药品名称),请你帮他从上述的装置中组装一套集制取、除杂、干燥和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所选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为 (填字母标号)。
A. |
bhgefdc |
B. |
bghfecd |
C. |
ahgefde |
D. |
befhgdc |
茶垢是茶中的有机物经过系列变化形成的,不易清洗。使用茶垢清洁剂可以轻松将茶垢除去。梧州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茶垢清洁剂的除垢原理、使用方法等进行了系列探究。
小吴按照说明书将适量茶垢清洁剂放入有茶垢的杯子中,加入热水浸没茶垢,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一段时间后冲洗茶杯,茶杯光亮如新。
【提出问题1】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茶垢清洁剂的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 )。
[猜想与假设]同学们对该气体的成分提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1:只有 ;猜想2: ;猜想3:既有 又有 。
[实验验证]小吴按如图装置对猜想进行如下验证: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检查气密性后,向A中加入热水,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B、C,向D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
观察到B中 ,D中木条复燃 |
猜想1正确。 |
[拓展实验]小周改用冷水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锥形瓶中有持续的小气泡缓慢放出,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该木条不复燃的原因是 。
[交流与讨论]老师提示,茶垢清洁剂是利用过碳酸钠与水反应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氧,使茶垢分解、剥离、脱落。所以,使用茶垢清洁剂时,加入 的水,效果更好。
【提出问题2】过碳酸钠与热水反应后所得溶液E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同学们查阅资料后,作出三种猜想。
猜想1:只有 ;猜想2:只有 ;猜想3:既有 又有 。
[实验验证]小施从下列试剂中选择合适的试剂完成探究:稀盐酸、饱和 溶液、 溶液、酚酞溶液、 溶液。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步骤1:取少量溶液E,滴加 |
有气泡产生 |
溶液中一定有 ,猜想2不正确。 |
步骤2:另取少量溶液E,滴加 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向上层清液中加入 。 |
无明显现象 |
溶液中无 ,猜想3不正确,猜想1正确。 |
[交流与讨论]步骤2中选用 而不用 的原因是 。
【总结提升】
(1)根据过碳酸钠的性质,保存茶垢清洁剂应注意 。
(2)过氧化钠( )常用作供氧剂,其与水反应的历程与过碳酸钠类似,即先与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和一种碱,之后过氧化氢迅速分解。请写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 。
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对应仪器的名称:a ,b 。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可制备 ,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
(3)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装置C收集 ,气体应从 (填“e”或“f”)端进入。
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中,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现象不明显。为证明两者发生化学反应,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了系列探究活动,选取以下三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讨论,请你参与其中。
[学生实验]
方案 |
实验方法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分析 |
一 |
测定滴加过程中温度变化 |
室温时,将温度传感器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然后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得到温度变化图像。 |
|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的反应是 _____反应(填写“吸热”或“放热”)。 图中_____点表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填写字母)。 |
二 |
用酚酞溶液作指示剂检测 |
反应前向氢氧化钠溶液滴加酚酞溶液。 |
溶液显_____色 |
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混合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 _____ |
然后逐步加入稀 盐酸至过量。 |
溶液颜色逐渐变浅至无色 |
|||
三 |
用pH试纸检测酸碱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 |
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混合液滴在干燥的 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
①若试纸变蓝色 |
_____ ,溶液呈碱性(填“>”“=”或“<”)。 |
②若试纸不变色 |
,溶液呈中性。 |
|||
③若试纸变红色 |
,溶液呈 _____性。 |
|||
能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混合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 填写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