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方案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除去CO 2中混有少量的CO |
将混合气体点燃 |
B |
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稀硫酸 |
将4g浓硫酸加入到46g水中,搅拌 |
C |
鉴别碳粉、铁粉、氧化铜三种固体 |
取样,分别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 |
D |
检验NaOH溶液变质程度 |
取样,滴加石灰水,再滴加酚酞溶液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往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后,再向烧杯中继续加
入某种金属。实验过程中,烧杯中硫酸铜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因素对
烧杯中物质的影响)。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 从0到t 3,烧杯中水的质量不断增加 |
B. | t 1时与t 2时烧杯中物质总质量相等 |
C. | 加入的金属一定是银 |
D. | 从t 3到t 4,硫酸铜质量变化可通过置换反应实现 |
如下图所示,将足量的某铁粉用水均匀地粘在试管内壁上,将试管倒立在装有水
的烧杯中。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缓慢上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水能进入试管的最大体积约为试管容积的1/5 |
B. | 该铁粉在试管内发生了氧化反应 |
C. | 这一实验可以验证空气的组成不是单一的 |
D. | 如把该铁粉改为木炭粉,两者的现象完全相同 |
氯化铵和硫酸钠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从图中获取信息正确的是
A. | 20℃~40℃,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硫酸钠 |
B. | 两种物质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C. | 45℃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D. | 将50℃的硫酸钠饱和溶液降至20℃,始终没有晶体析出 |
近期,英国科学家造出"干水"。"干水"的每个颗粒内部是一颗水滴,外层是二氧化硅。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 | 水与二氧化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干水" |
B. | "干水"是混合物 |
C. | 每个颗粒的"干水"中只含有一个水分子 |
D. | "干水"与干冰成分相同、状态不同 |
某课外活动小组取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
计(测
的仪器)每隔5
测一次该水样的
,数据如下表。已知酸雨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测定的时间内该水样的酸性减弱 |
B. | 该雨水是酸雨 |
C. | 该取样地点的空气可能受污染 |
D. | 用 试纸不能测得表中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