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王晓河
①齐白石创作山水画,以"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为追求,坚持"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开辟出新奇独特的图式构成与创作技法。隔行不隔理。无论绘画还是其他工作,都要在追求原始创新、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湖南考察时要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枝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迈向科技强国,科技工作者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不断在自主创新上寻求突破,在自立自强上夯基筑台。
③从实践看,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钱学森曾告诫,国防科技创新决不能满足于"追尾巴""照镜子"。习惯于"追尾巴"就容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一味"照镜子"就如同照葫芦画瓢,没有自己的创新,不满足于模仿,不止步于相似,必须锐意创新"创着干"。从过去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北斗导航、"嫦娥"奔月、量子科技,无不是靠大力推选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取得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病患治疗、疫情防控、疫苗研发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创新之重要,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④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只有气势壮才能本领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热血气概很重要。"搞科技,必须敢搞最尖端的,必须用勇气搏击科技'浪尖'",陈定昌院士主动到高精尖领域中流击水,逐成为精确制导领域中流砥柱。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面对艰险挑战、繁重任务,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壮志,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果敢,方能唤起磅礴之力,打开科技新局面。
⑤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也没有坦途,关键要沉潜心志、打磨功底。 "两弹元勋"邓稼先常年风餐露宿,不仅披肝沥胆制定核试验理论方案,还时常深入西北戈壁滩试验场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十年磨一"箭",率领技术团队解决了复杂力热环境、大质量多干扰分离等世界性难题,探索出大推力火箭研制之路。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科技工作者进军前所未知的"无人区",攀登人迹罕至的"高寒带",不是因为有奇计妙招,而是因为有"更上一层楼"的韧劲,有"独钓寒江雪"的毅力。"一其心"心无旁骛,"冷板凳"沉静稳坐,"刨根问底"上下求索,"磨杵成针"独具匠心,最终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⑥马克思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砥砺自立自强之志,锤炼独创独有之能,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克难,瞄准薄弱环节协同攻关,一定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选文有改动)
(1)认真阅读全文,说说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2)选文开篇引用齐白石创作山水画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搞科技,必须搞最尖的,必须用勇气搏击科技'浪尖'",陈定昌院士主动到高精尖领域中流击水,遂成为精确制导领域中流砥柱。(句中连用两个加点词语"必须",有什么好处?)
说明文阅读
放射性同位素——核辐射的主角
①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核电荷和核外电子数都是相同的,并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由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原子核的某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例如放射性,并不是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没有放射性的则称为“稳定同位素”。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目前已知的稳定同位素的300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1500种。
②一般来说,原子质量很大的金属,像钚、铀、镭等,都具有较强的放射性,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锕系元素和镧系元素以及铀元素全部带有放射性。另外某些原子质量小的同位素也带有放射性,如碳14、钴60。
③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稳定,会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出射线,直至变成另一种稳定同位素,这就是所谓“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衰变的时候,可放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α射线、β射线对人体危害不大,而γ射线对人体有较大的伤害,会诱发人体基因突变。
④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换言之,半衰期是指某个样品中一半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差异很大,短的只有几天、几个小时、几分钟,甚至不到1秒钟。长的却达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是几亿年、几十亿年,例如,日本“3·11”地震及海啸引发的核辐射中的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铯137为30年,钚239为24000年,铀238则为44.7亿年。半衰期越短,其原子越不稳定。
⑤经过连接的几个半衰期后,放射性同位素的活度会因衰变而减至初始活度的l/2、1/4、1/8,等等。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预测任何时候的剩余活度。随着数量的减少,放射性同位素所发出的辐射也相应地减少。
⑥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放射性能够破坏活的细胞,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但在医疗上,可以用来杀菌消灭微生物,并且可以用来杀灭癌细胞等。放射线也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它可以用来观察固体内部的目标,就像X射线那样用于病灶的检查。在工业上,放射性也有很多应用,例如用β射线来测量纸的厚度,用γ射线照片来检查机器内部结构等。
⑦当然,如果应用不当,核辐射也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选自《中学科技》2011年第5期,有删改》)下面表述和推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人体基因突变是受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衰变时放射出的γ射线影响造成的。 |
| B.原子质量大和原子质量小的金属都可能带有放射性,一般来说原子质量大的金属放射性更强。 |
| C.医学上,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放射线来杀灭癌细胞,但不会对人体造成其他方面 的伤害。 |
| D.某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虽然很长,但由于它的活度越来越小,所以它对人类与自然的影响不大。 |
选文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选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请选择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
第①段画线句中的“大多数”“目前”两个词语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阅读《珍惜弱点》,完成小题。(共8分)
珍惜弱点
姜维群
①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弱点不仅与生俱来,还要伴人一生。
②事物本身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据说海南岛的柏油路面很抗热,零上40摄氏度以上也不熔化;哈尔滨的柏油路面能抗寒,零下30摄氏度不会裂开。反过来说,海南岛的柏油路最不抗寒;哈尔滨的柏油路最禁不得热。这个事例说明什么呢?事物某方面愈强,它的反方面愈弱。
③同样,事物的某方面愈弱,它的反方面愈强。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谁都知道,一生太谨小慎微了,当年大将魏延曾提出偷袭长安的奇计,但被诸葛亮所否,魏延至死都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大失误。然而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摆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贸然进城,是诸葛亮凭借一生用兵谨慎的“弱点”赢得了这步险棋。可以这么说,弱点也是强点,所以弱点也需珍惜。
④任何一个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强中强。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祟祟,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牛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且数量多得惊人。
⑤世界万物无绝对的强点和弱点。弱点于人不是什么“肌瘤”。因为弱点在任何一个物种中,犹如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根本谁也离不开谁。性格急躁难免鲁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的人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世界上没有谁会有一个绝对的优势,也没有谁一点儿优势也没有,基于这一点我们任何人无须自卑,更不用自暴自弃。
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学业上事业上都能进取。譬如大画家黄宾虹,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然而他凭借感觉绘画,反而开创另一境界,成一大家。
⑦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可弱点一旦被他人利用便不是好事了。像吕布好色的弱点被人掌握,一个美女貂禅便让他如木偶般任人摆布,最后英雄身首异处。珍惜自己的弱点,别让他人利用弱点,是缺憾之中的聪明。文章以“珍惜弱点”为题,为什么在第①段又写了“缺点”?
文章第③段是如何以诸葛亮的事例证明弱点也是需要珍惜的强点?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应该怎样珍惜弱点。
阅读《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完成小题。(共8分)
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韩彦文
①一觉醒来,睁开双眼,看到透窗而入的阳光;工作累了,听听轻松舒缓的音乐;新买的衣服,摸起来手感不错;饭菜端上来,先是扑鼻的香气,然后是绕舌的美味。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由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种感觉塑造而成。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被各感觉器官所捕捉,经过各感觉系统的处理,最终得到一个解释或是一种感受。
②但有时候也会出现异常情况,比如:白纸黑字的“2”看起来却是红色的;一听到莫扎特的音乐嘴中就会泛出奶油的味道……如果有过类似的经验,不必觉得不安。早在1690年,就有科学文献记载说,一个人感到喇叭发出的声音是猩红色的。19世纪末,这种异常生理现象得到广泛关注,但随后便被认为是一种幻觉而遭到冷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新引起科学家们的兴趣,并以“联觉”的字样频繁出现在学术期刊中。
③所谓联觉,就是某种感觉刺激在引起相应感知的同时,还会引发另外一种感知。联觉能力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就已经具备,并且通常伴随其终身,因此联觉者往往不认为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不正常。小说《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就经常跟他的母亲争执字母“b”是黄褐色还是橘红色的。很显然,他和他的母亲都是联觉人。
④科学家们对联觉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最简单的解释是,在处理不同感觉信息的通路间存在着异常的神经联接。比如当看到“星期三”这个词时,视觉系统内专门负责对形状信息进行处理的细胞会作出反应,并通过异常的神经联接,使本应只对咖啡色信息进行处理的细胞也同时兴奋起来,结果便带来了咖啡色的“星期三”。同样的道理,听觉系统和味觉系统间的异常联接带来了五味俱全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⑤联觉并不一定是件烦恼的事情,如果每个数字都代表一种颜色,记住别人的电话号码就容易得多了。事实上,联觉者往往拥有更高的智商、更好的空间记忆能力、更丰富的创造力。这些天分在文学、艺术领域最有用武之地,诗人、作家笔下的美妙意境恐怕不是空穴来风,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都可以是一次独特的和声编排,苦涩的大二度音程、干草味的四度音程或许是音乐家灵感的源泉。如果你是一位联觉者,感谢这种天赋的能力吧,善加利用,会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有删改)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以“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作为题目的用意是什么。
下面的语句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请结合从本文得到的知识,从科学
的角度分析这种感受产生的原因。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阅读《小镇女人》,完成小题。(共15分)
小镇女人
丁立梅
①六年前,我在一个小镇住。小镇上有个女人,三十多岁的模样,无职业,平时就在街头摆个小摊,卖些塑料篮子、瓷钵子之类的小杂物。女人家境不是很好,住两间平房,供两个孩子上学,还要侍奉一个瘫痪的婆婆。家里的男人也不是很能干,忠厚木讷,在一个工地上做杂工。这样的女人,照理说应该是很落魄的,可她给人的感觉却明艳得很,每日里在街头见到她,都会让人眼睛一亮。女人有如瀑的长发,她喜欢梳理得纹丝不乱,用发夹盘在头顶上。女人有颀长的身材,她喜欢穿旗袍,虽然只是廉价衣料,却显得款款有致。她哪像是守着地摊赚生活啊,她简直就是把整条街当成她的舞台,活得从容而优雅。
②一段时期,小镇人茶余饭后,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女人。男人们的话语里带了欣赏,觉得这样的女人真是不简单。女人们的言语里却带了怨忿,说,一个摆地摊的,还穿什么旗袍!隔天,却一个一个跑到裁缝店里去,做一身旗袍来穿。
③女人不介意人们的议论,照旧盘发,穿旗袍,优雅地守着她的地摊,周身散发出明亮的色彩。这样的明亮,让人没有办法拒绝,所以大家有事没事都爱到她的摊子前去转转。男人们爱跟她闲聊两句,女人们更喜欢跟她讨论她的旗袍,她的发型。末了,都会买一件两件小商品。
④几年后,女人攒足了钱,再贷一部分款,居然就买了一辆二手中巴车跑短途。她把男人送去考了驾照,做了自家中巴车的司机。她则随了车子来回跑,热情地招徕顾客。在来来去去的风尘之中,她照例是盘了发,穿着旗袍,清清丽丽的一个人。她的车也跟别家的车不同,车里被她收拾得异常整洁,湖蓝色的座垫,淡紫色的窗帘,给人的感觉就是雅。所以小镇人外出,都喜欢乘她的车。
⑤她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却不料,竟很意外地出了一起车祸。所赚的钱全赔进去了,还搭上一辆车和十几万的债务。她的腿部也受了很重的伤,躺在医院里,几个月下不了床。小镇人都说,这个穿旗袍的女人,这次倒下去怕是爬不起来了。可是半年后,她却在街头出现了,干着从前的老行当——摆地摊儿,卖些杂七杂八的日常生活用品。她照例盘发,穿旗袍。腿部虽落下小残疾,但却不妨碍她把脊背挺得笔直,也不妨碍她脸上挂上明媚的笑容。
⑥我离开小镇那年,女人已不再摆地摊了,而是买了一辆出租车。过两年,小镇有人来,问及那个女人。小镇人说:“她现在发达了,家里有两辆车子,一辆跑出租,一辆跑长途。”最近又听小镇人说,女人新盖了三层楼房。我问:“她还盘发吗?还穿旗袍吗?”小镇人就笑了,说:“如果不盘发,不穿旗袍,她就不是她了。真的呢,她还跟从前一样漂亮,一点没见老。”
⑦这样的女人,是应该永远活得如此高贵的,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那种高贵,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也湮没不了她。分析第①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何在第②段中描写镇上人们的表现。
小镇女人哪一点最令你敬佩?请用一句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一点是如何体现的。
阅读《吹尽狂沙始到金》,完成小题。(共8分)
吹尽狂沙始到金
王开林
①在自然世界,人类堪称最智慧的灵长动物。在社会组织中,个人也算是最活跃的单元细胞。但这并不能保证任何智者为人行事时时处处都能有正确无误的认识、精确无差的判断和准确无失的把握。出错和犯错在所难免。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犯错的过程,也是不断认错、纠错的过程。总有吃不完的堑,长不完的智,吸取不尽的教训,积累不够的经验。
② 【甲】
③圣贤同样会犯错,甚至会犯下大错、特错之外的低级失误。就说孔夫子吧,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身处乱世,痛心礼崩乐坏1,他周游列国,宣讲仁义道德,不遗余力。然而他四处碰壁,几度受困,郑国人甚至当着其门徒子贡的面嘲笑他为“丧家之狗”。孔夫子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就因为他的判断出现了一个漏洞,在一个武力称雄、威权至上的时代,他竭力宣讲的仁义道德一钱不值。他向那些崇尚武力、内心阴暗的君王发表“仁者爱人”的高论,无异于对牛弹琴。于是孔子改弦易辙,调整思路,端坐杏坛2,收纳三千门徒,悉心传授六艺,培养出七十二贤人,极一时之盛,垂千古之范,这才算纠错成功。
④一个人认识自己的失误,及时总结教训,加以补救,永远都不算晚。 【乙】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谁是完美无缺的,没有谁是一贯正确的。大人物容易犯大错,小人物容易犯小错。小人物犯大错,纵然酿成伤身致命的祸患,毕竟荼毒不广。大人物收天下之铁,铸成大错,则可能贻害千秋。
⑤人的一生多半由错误构成。这话似乎很消极,其实不然。
⑥一个人成功与否,幸福与否,这要视乎他的判断能力、行动能力、纠错能力的强弱和运气的好坏而定。他认识错误的程度越深,犯错之后的补救越及时,纠错越到位,获取成功和幸福的机率就越大。智慧的人能从一连串的小错中分辨出正确的路数,愚蠢的人则将一连串的小错零存整取。所以说, 【丙】 不能记住历史教训的民族是落伍的,也是不幸的。
⑦不忧黄沙一吨,且喜黄金一克。错误即黄沙,正确即黄金。“吹尽狂沙始到金”,怎么个吹法?如何从一吨错误中找获一克正确?如何从多次失败中捕获一次成功?对此,人人言殊,莫衷一是。但法门是相通的,那就是:别闷头闷脑地蛮干,先看清前后左右,多参照古今中外。真正的大成就者,他们的高明之处并非不犯错误,而是不重蹈前人的覆辙,他们另辟蹊径,就算走错了路吧,也能欣赏到异样旖旎3的风景;就算办错了事吧,所收获的一大把教训也能兑换到比黄金更宝贵的觉悟。
(有删改)
1 礼崩乐坏:指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2 杏坛: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后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3 旖旎:形容柔和美好。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说说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什么能“垂千古之范”。
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春秋时卫国的精英、孔子的好友蘧(qú)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反省之深,对自己要求之严,远远高出当时的名士。
②不能记住以往教训的个人是失败的,也是悲哀的。
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