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中国传统节日》后,同学们对节日文化做了以下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B.

"七夕"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神话传说有关。

C.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传说很丰富,如"嫦娥奔月"等。

D.

除夕之夜,按习俗应全家团聚吃汤圆、观花灯,寓意着"圆满",也寓意着"团聚"。

科目 语文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学常识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时(zàn)藏(zhù)壁(gé)谆谆教(huǐ)
B.憎(wù)落(zháo)出(zhàn)追本源(sù)
C.真(dì)霉(jūn)样(mú)不人事(xǐng)
D.执(niù)桑(zǐ)捕(dǎi)无消息(yǎo)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①炎夏已逝,秋雨渐凉,孕育一夏的田野,倾情献上一个丰收的秋天。②一地玉米,挎着饱满的棒穗儿,高傲地挺直了腰杆。③簇簇花椒,缀满枝头,远远望去,如是腾起的朵朵红云,煞是可爱。④黄豆、绿豆、红豆,豆荚鼓鼓;高梁、谷子、黍子,弯腰低头。⑤拔下干枯的豆秧,摘下熟透的豆荚;收割低垂的谷物,摘下沉实的谷穗。⑥一筐筐、一袋袋,沾着汗珠,堆成一座座金黄的小山,映照着农人灿烂的笑脸。⑦好一个色彩缤纷、五谷丰登的乡村金秋!

A.第②句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富有情趣地将结满丰硕过时的玉米的挺立姿态人格化,表达了中作者的欣喜之情。
B.第③句将簇簇花椒比作腾起的朵朵红云,生动地写出了大片花椒成熟后的颜色和情态,勾画出一幅丰收的图景。
C.第④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描绘出秋天豆类和谷物成熟饱满、丰收在望的景象 ,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
D.第⑤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各种庄稼大丰收的景象,热情赞美了乡村农人勤劳、质朴的精神品质。

在学校开展的“寻访身边的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在某个山村发现了一座财神庙。庙门处有一副楹联,但有的字已经模糊不清,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对联知识,补全了缺失的字,请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通四海之□源,普占吉庆;
下联:赐□□以福泽,永获盈丰。

A.水百姓
B.财万民
C.金江河
D.福大地

初二(1)班刘阳同学待人热情,乐于助人。前几天,刚从超市出来的刘阳同学,看到一位老人摔倒在台阶旁,他毫不犹豫地俯下身去扶起老人,并关切地说了一句话。下列选项中最得体的一句是( )

A.老爷爷,大冷的天,您可不能坐这儿看风景啊!
B.老爷爷,您这老胳膊老腿儿的可得小心点儿啊!
C.老爷爷,您年纪大了,上下台阶可得留点儿神。
D.老爷爷,您腿脚不利索,上下台阶您老不能注意点儿吗?

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围绕“诗歌中的修辞使用”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下面是某小组同学的讨论记录,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组员甲:律诗讲究对仗,你看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仗多工整!一下就把塞外那种开阔、雄浑、壮观的景象都写出来了。
B.组员乙:绝妙的对仗不光律诗里有,宋词里也不少呢。比如晏殊《浣溪沙》里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对得多巧妙啊!
C.组员丙:苏轼也是填词高手!他善于用反问来加强语气,仅《水调歌头》这首词就有“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三个反问句。
D.组员丁:诗如其人,在《过零丁洋》里,文天祥用“人生自古谁无死”这个反问句,引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真让人敬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