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统百货商场来说,超市和家电连锁大卖场的出现使其经营陷入困境,而互联网电商的出现,又使超市和家电连锁大卖场的经营受到冲击。上述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是( )
A.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成本优势 B.科技进步减少商品流通环节
C.数字营销增加商品的附加值 D.居民收入增长改变消费习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提纯技术不精阻碍国药发展(有删节)
在最近举行的多次学术论坛上,记者不断听到这样一个观点:国产新药和进口药物的价格往往相差几倍,一些用于治疗慢性病或者癌症的生物制药,价格更要相差10倍甚至几十倍。其中的关键问题,不是进口药物的成分更新,而是他们的提纯工艺比国内更成熟,这使得进口药物的副作用更小。不少生物制药行业以及化工行业的专家学者提出,必须加快生物制药行业的系统发展,尤其要加快提高化学行业的提纯技术,否则,即使研究人员对药物的机理和靶点了解得再清楚,也没有办法制造出高质量的药品。
据有关专家介绍,制药业是化学原料的分解、合成技术与现代临床诊断医学相结合的制造工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制药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现在很多药物都强调靶点越单一越好,即药物成分只单纯针对某一类疾病。而我国有限的提纯工艺水平,导致药物单体成分纯度不够高,进而使药品失去了竞争力。现在制药界更倾向于制造单体纯度高并且成分单一的药物,因为成分单一可以使药物的作用更加明显,副作用更少。比如针对β受体的药物,如果针对心血管β受体,所起的作用应该是降压;如果是呼吸道的β受体,针对的疾病应该是哮喘。但是如果这些药物中的成分还同时针对胰腺β受体,那么对病人来说,就可能是一场灾难。有些治疗高血压等疾病的药物会引起血糖高甚至导致糖尿病,就是因为药物中含有的β受体抑止剂单纯性不够。而大多数药物如果要实现成分单一的话,就必须从化合物中或者是植物中提纯。
据了解,药物提纯工艺不够先进,一直是制约我国生物制药发展的一个瓶颈。因为生物制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将有效成分从蛋白质中分离出来。如果是在实验室环境中,不惜一切代价地从一种植物中或者是化合物中提纯出某种单体药物成分,这并不难,但是要作为产品大量生产,我国不论从生产工艺上还是从化学提纯的角度,都无法做到。
目前化学提纯工艺在国外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但是我国制药企业在这方面的研发投入仍然很低。有关专家认为,如果仅仅能够完成成分筛选,发现针对某种疾病的有效成分,而无法将它从植物等中提纯出来的话,这些成果仍然无法应用在临床上。有关专家呼吁,加速生物医药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关注生物医药本身,而应该加强相关行业每个环节的发展。
——选自《文汇报》2009年1月13日
5.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学术界有这么一种观点:国产新药价格远远低于进口新药,这其实也体现了国产药的价格优势,国产药会凭借这一优势,在与进口药的竞赛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B进口新药与国产新药相比,其优势在于提纯技术更为成熟,这个优势会让进口药的副作用更小,患者使用起来更放心。
C不少专家学者指出,必须加快化学制药行业的系统发展,必须要提高化学行业的提纯技术,而这个问题,是无法靠实验室技术来解决的。
D国产新药的价格之所以远远低于进口新药,其原因在于,国产新药的提纯技术不及进口新药,所以,如果能把提纯技术提高,这个问题就会得到圆满解决。
6.最能阐释“现在很多药物都强调靶点越单一越好”这句话的意思的一项是()
A靶点是否单一是衡量一个国家制药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B靶点单一可以使药物的作用更加明显,副作用更少。
C靶点单一有利于增强药品的市场竞争力。
D靶点单一可以促进整个制药行业各环节的整合与发展。
7.关于目前我国生物制药行业药物提纯水平现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物提纯水平不高,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我国生物制药发展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B在实验环境下,我们是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提纯目标的,但要在大规模生产的环节中,我们暂还达不到理想的提纯度。
C虽然药物提纯这个问题已困扰我们多年,但直至今天,我国在这方面的研发力度还很低。
D有关专家认为,如果仅仅能筛选、发现针对某种疾病的有效成分,而无法将其提纯的话,这些成果仍然无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正在消失的橡树林.
美国一项独特的研究分析表明:当今的橡树正在逐渐减少,而且由于橡树的消失,整整一类对森林生态系统起到关键作用的本土草本植物也消失了,这一切均归咎于当地为禁止火灾所做的努力。“几千年来,这里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可是这种生态系统的标志性植物正在消失。”该研究的发起人之一、生态学家托马斯·鲁尼说。
尽管其它研究已经认识到东部和中西部的橡树正在减少,但是这项新研究首次注意到橡树的消失对林下植物(在森林树木旁边或下面生长的植物)的影响。进行这样的研究难度很大,因为科学家不具备必要的资料,无法将目前的林下植物跟以往的精心对比。
然而在1949年和1950年,生态学家约翰·柯蒂斯及同事详细考察了威斯康辛州南部的橡树林。“柯蒂斯的著作是一本带有图解的记录。”该研究的发起人、威斯康辛大学的大卫.罗杰斯说。罗杰斯及同事怀疑,在越来越零碎的橡树林地里消失的不仅仅是树木。于是他们再次考察了柯蒂斯考察过的150个林场。结果显示:在这50多年的时间里,红橡树的两个品种减少了近50%,白橡树减少了不下31%。更惊人的是林下植物品种的变化。该研究小组在最近一期《生态学》杂志上报道说:在柯蒂斯所记录的200种本土植物中,目前有15%已经消失,同时非本土植物品种正在迁入。1950年,外来植物只存在于13个橡树林场;而今,76个林场出现了外来植物。研究小组称: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其它诸州,橡树林的林下植物可能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那些地方的橡树也在减少。罗杰斯说,本土植物为野火鸡、昆虫等许多物种提供食物,所以它们对森林的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
具有抗火能力的橡树需要阳光才能发芽和茁壮成长,然而较为古老的橡树投射下来的树荫促使枫树的幼苗生长,却遮挡了小橡树需要的阳光。火灾可以除掉枫树幼苗,开辟出空地,便于橡子发芽,有助于橡树的生长。科学家认为,火灾还可以杀死橡树的病原体。.
曾经居住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橡树林中的土著人经常放火保树,这种行为能够提供橡子——他们的主要食物之一。但是欧洲和美洲移民制止了放火行为,错误地认为放火烧林有损于橡树。鲁尼说:“橡树林受到干扰才能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放火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之一。”
此外,鹿不断吃掉幼芽和橡子,橡树也深受其害。许多狼和其它肉食动物却被猎捕殆尽——没有它们的存在,这些地区的鹿群数量急剧增加。
“形势是严酷的,”美国农业部森林事务办的生态学家格雷戈里.诺瓦基指出,“要想缓和这种严酷形势,需要积极的管理,例如按照规定放火烧林和减少白尾鹿的数量。”
(摘自2008年10月6日《光明日报》)
5.下列关于橡树减少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森林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可是现在整整一类对森林生态系统起到关键作用的本土草本植物消失了。
B.橡树需要阳光才能发芽和茁壮成长,然而较为古老的橡树投射下来的树荫间接导致了小橡树缺乏生长所需的阳光。
C.火灾对橡树生长有利,而欧洲和美洲移民制止了曾经居住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橡树林中的土著人经常放火保树的行为。
D.许多狼和其它肉食动物被猎捕殆尽,白尾鹿的数量急剧增加,鹿不断吃掉橡树幼芽和橡子,使橡树深受其害。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态学家托马斯·鲁尼和大卫·罗杰斯对正在消失的橡树林进行了研究,他们首次注意到橡树的消失对林下植物的影响。
B.因为没有资料,科学家无法将目前的橡树林的林下植物和以往的进行对比,所以对林下植物的研究难度很大。
C.研究小组认为,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其它诸州的橡树林同威斯康辛州南部一样,其林下植物数量在减少,非本土植物正在迁入。
D.罗杰斯认为,本土植物对森林的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它们能为野火鸡、昆虫等许多物种提供食物。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缺乏放火烧林措施,非本土植物大量迁入,本土草本植物逐渐减少,这必将对生态系统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B.经过50多年的时间,红橡树的两个品种减少了近50%,按照这样的速度,再过50多年,红橡树将完全消失。
C.如果要保持橡树林健康发展的态势,可以利用橡树本身的特点,对橡树林采用经常放火、定期砍伐等措施。
D.白尾鹿的增多严重威胁了橡树林的生长。目前,要想尽快减少白尾鹿的数量,必须采用禁猎狼和其它肉食动物的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萧 放
中国的人文节日大多依托着一定的自然时序,在岁时节俗中,人们融入了较多的时季意识,因自然物候的变化,而兴起对社会人生的感怀。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日,宜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民国《乌青镇志》)灶神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正值暮秋时节,处在寒露与霜降之间,此时在蒙古形成的冬季风开始自北南侵,气候明显转凉,寒风乍起,草木黄落,人们明显感受到了九月的秋寒,江苏常熟白茆等地农民将重阳视作寒气新到的节点名为“重阳信”,即立秋后的第一个寒信;南京人有这样的俗谚:“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暑寒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入室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登高野宴,是重阳节俗的中心内容。登高的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重阳时节,天气初
寒,人们不仅在肃杀秋风中感受到季节的冷暖变化,而且在夏冬时气的升降中,难于适应.人
们容易感染时疾。这样,重阳时节在古代被视为危险的季节。在神秘的阴阳观念居支配地
位的时代,九九重阳意味着阳数的板盛,凡事盛极必衰。因此,九九重阳之日,有如五月五日是令人生畏的灾日。人们为了避开这一不吉之日,就采用了一种超乎寻常的行为,以出外登高野游的方式,脱离有可能发生灾祸的日常时空。在具有原始信仰的古人那里,由室内到室外的空间移动,即能禳解生存的危机,这种登高避祸的方式在古代节俗中常常出现,有九日登高、正月十五日登高等。登高习俗可能最初起源于平地居民,异于平川的高山,在原始居民观念中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意味着接近了天神周此也就易于获得福佑;这种登高习
俗后来随着文化的移动,播布全国。
重阳登高大概萌芽于汉代,杜公瞻在《荆楚岁时记》注文中说:九月九日宴会,不知起
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引证了一则传说,解释重阳登高习
俗的起源。吴均接着这个故事说冷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莱萸囊,“盖始于此。”
(摘自《百科知识》2006年20期)
5.下列对“重阳节”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我国各地重阳节的节俗是完全一致的,人们都要登高避祸,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祭祀灶神。
B.重阳节的习俗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C.重阳节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它寄托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为眷恋生活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D.重阳节起源于古人祭祀大火的仪式,人们祭祀大火星,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避免在季节更替的时节感染时疚。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汉代到梁代,每逢九月九日重阳时节,男女老幼都要外出登高、饮酒、佩戴茱萸囊。
B.古人在大火星出现时节要举行迎火仪式,在大火星退隐时节要举行送行仪式,这体现了早期人类对犬自然的敬畏。
C.长江流域的人们把重阳节看成了寒气新到的节点,是暑寒交接的时间界标。
D.在古人的观念中,登高意味着接近天神,易于获得神的福佑,因此登高的习俗逐渐播布全国。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这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B.在农历即太阴历通行之前,曾流行过以大火星即心宿二的运行为依据的“火历”。
C.登高避忌的习俗在九月祭祀大火的仪式盛行的时候就已经在民间流行
D.根据民国年间的《乌青镇志》重阳祭灶习俗的记载可以推断,古代九月有用赤豆饭祭祀“大火”的习俗。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大脑的变化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从40岁开始人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行动迟缓。这项研究表明,到了中年,即使健康的人,负责运动神经元控制的脑区的绝缘性(由包裹着神经纤维的一层特殊的薄薄的脂肪产生)会开始下降。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学家乔治·巴特佐基斯比喻说,大脑就像互联网,动物的快捷取决于带宽,而在大脑中的髓磷脂,就是包裹着神经纤维的一层特殊的薄薄的脂肪,就相当于“宽带”。这研究帮助解释了为什么“40岁之后很难再成为一名世界级的运动员”。.
尽管这个消息听起来有些令人沮丧,但这项研究为我们指出了在身体和精神上保持积极状态的另外一个原因——进行积极锻炼的大脑可以更迅速地发现受损的绝缘部分,并指示修复细胞前去修复。.
健康的髓磷脂可以更迅速地传输大脑用于发出指令的电子信号。更高的放电频率——被称为“动作电位”——可以加速人们的动作,包括从拍篮球到敲击手指敲击的任何一种动作。如果说髓磷脂是在青春期时积聚起来的,那么它的生成速度什么时候会慢德不足以抵消人体修复破损、老化的绝缘材料的过程?.
巴特佐基斯召集了72名年龄从23岁到80岁的健康男子,让他们完成一个简单的测试——看看他们敲击食指的速度有多快。研究人员统计了这些人在10秒钟时间内敲击的次数,并记录10组敲击中次数最多的两次。随后对这些人的大脑进行扫描,检查他们大脑中命令手指进行敲击的部分的髓磷脂有多少需要修复。.
令人吃惊的是,敲击速度和髓磷脂的健康程度都是在39岁时达到巅峰。然后,这两者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开始走下坡路。.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脑的其它部分也受到了同样的影响。目前掌握的证据显示,髓磷脂在大脑中负责认知功能的部分比负责运动神经原控制的部分的磨损晚十年左右的时间。
5.下列对“髓磷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髓磷脂可以迅速地传输大脑用于发出指令的电子信号。
B.髓磷脂是在人处于青春期时聚集起来的。
C.髓磷脂的健康程度在人处于39岁时达到颠峰。
D.髓磷脂负责认知功能的部分比负责运动神经元控制的部分的磨损晚十年左右。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脑的变化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随年龄的增加而行动迟缓。
B.控制脑区的绝缘性的是包裹神经纤维的一层特殊的脂肪。
C.健康髓磷脂的高放电频率可以使人们的动作又准又快。
D.髓磷脂在出了问题之后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巴特佐基斯的研究将有助于人类延缓运动机能的衰老。
B.让大脑进行积极锻炼,可以让运动员40岁以后再创辉煌。
C.读书越多,髓磷脂越多,人的动作就越能长久地保持快捷。
D.人应该在年轻时加强训练,积攒一些髓磷脂供衰老时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是小米和大米的起源地。小米是指粟、黍,主要在黄河流域起源和发展,后来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北方现在主要的谷物是小麦,而小麦又是从西亚那边传过来的,不是中国原生的。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所以中国是两种农业的起源地——北方是以小米为主的农业,南方长江流域是以大米、稻作农业为主的农业起源地。
过去,研究农业起源,农学家主要根据栽培种与野生祖本的关系,也就是植物的基因库,认为基因种类多样化的地方,就应该是农业起源的中心。所以一般都认为印度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日本学者提出过山地起源说,认为东南亚北部的山地,包括中国的云南,泰国、缅甸、越南北部,还有印度的东北部,这个区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
事实上,到公元前四五千年的时候,中国南北两个农业体系就已经形成了。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有一个漫长的冬季,冬季的食物资源比较缺乏,先人就得想法子来增加食物的资源,这就是农业产生的一个社会动力。而这两个地方又恰恰有可以栽培的野生祖本植物。粟的野生祖本,就是狗尾草,这里到处都是;黍的野生祖本在华北地区也能找到,有野生黍。所以人们可以栽养它。在长江流域呢,有野生稻,到现在还有,江西、湖南都还有,这些地方是野生稻分布的北部边缘。为什么许多农学家考虑野生稻从印度起源、从山地起源,还有一些农学家考虑从华南和东南亚起源?因为这些地方野生稻非常多。长江流域野生稻很少,是野生稻生长的边缘地带。然而,他们就没有想到一个问题,那些野生稻多的地方,其他的食物也多,人们就用不着种了。
稻谷作为食物的优势在哪里?它的优势是易于贮藏,填补冬季食物的匮乏。而且稻谷又是一种一年生的植物,种了以后等不了几个月就可以收获,到第二年开春又可以下种。要是别的植物,比如说水果或者是干果,像栗子、橡子,你把这些种子保存后播种,多少年以后才能结果,周期太长。谷类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优点。所以在这样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背景下,黄河流域跟长江流域,就成了两种农业起源的温床。
这两个农业体系的形成对中国来讲极为重要。北方旱地农业歉收了,南方的水地农业可以做补充;南方水地农业歉收了,北方旱地农业可以做补充。中国文化的特色,就以广大的农业为基础,而且是两个农业体系,就像双子星座似的,拧在一起。
(选自2009年1月8日《光明日报》《农业起源与中华文明》,有删节)
5.下列对成为我国两种农业起源地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流域是野生稻分布的北部边缘,这些地方长有少量的野生稻。
B.两流域都有漫长的冬季,冬季里食物资源比较缺乏,人们有生活压力。
C.黄河流域有野生黍和大量的狗尾草,都是可以栽培的野生祖本植物。
D.水果或者是干果,像栗子、橡子之类的植物,从播种到结果周期太长。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南方种植大米,北方种植小米、小麦的农业体系,是在六七千年前形成的。
B.水稻、谷子等谷类作物,共同的优点就是易于贮藏,能够填补冬季食物的匮乏。
C.日本学者提出稻作农业山地起源说,是因为那里野生稻多,基因类型多样化。
D.有南北两个农业体系,对我国极为重要,一方遇到自然灾害,另一方可以做补充。
7.下列根据文中的信息所做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南北两个农业体系几千年前就已经形成,经历了自然与历史的检验,这种农业种植传统将不会改变。
B.水稻之所以没有起源于印度或我国的华南一带,主要是因为那里气候温暖,自然资源丰富,食物充足。
C.农业起源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除了自然、地理、气候的背景之外,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类的聪明与智慧。
D.水稻和谷子的成功培育证明了越是自然条件差的高寒地区,越能培育出生长期短,易于贮藏的粮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