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氧气支持生命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1)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少量氧气。

①仪器a、仪器b的名称分别是       

②锥形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工业上有多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如:

方法一: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将空气液化。然后将温度升高至﹣196℃~﹣183℃之间,使液态氮气先蒸发,剩余液态氧气储存于钢瓶里。

方法二: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氧气,将得到的氧气干燥。在低温,加压条件下,使之转化为液态,储存于钢瓶里。

①从构成物质的微粒视角分析,在方法一空气液化过程中,主要改变的是         

②某工厂用方法二制取氧气,发现氧气的产量略小于理论值,且所得氧气中有淡淡的鱼腥气味。从元素守恒角度分析,该鱼腥气味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或名称)。

(3)氢气和氧气在Pd基催化剂表面可反应生成H2O2,其微观示意图如图:

“解离”时,结构被破坏的分子是    (填化学式)。

(4)为探究双氧水的分解,进行以下两个实验:

①氯化物对双氧水分解的影响。

反应条件:6.0mL 30%双氧水,0.1g氯化物,室温;实验时间:1.5h。

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氯化物

NaCl

MgCl2

CuCl2

放出氧气的体积/mL

2.0

4.0

420.0

双氧水的分解率/%

0.30

0.60

63.18

由上表可知,双氧水保存时应绝对避免引入的离子是    (写离子符号)。

②pH对双氧水分解的影响。

反应条件:6.0mL 30%双氧水,60℃;

用NaOH溶液调pH;实验时间:1.5h。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pH为    (填数字)时,双氧水的分解率最高。

(5)用双氧水可制得“鱼浮灵”“钙多宝”。

①“鱼浮灵”主要成分是2Na2CO3•3H2O2,可迅速增加水体含氧量,其原因是                      

②“钙多宝”主要成分是CaO2,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长时间存放的过氧化钙中含有主要杂质是      (填化学式)、Ca(OH)2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氧气的工业制法 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发现钠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他们对钠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物质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至完全,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附着白色物质。
查资料:Na2O+H2O=2NaOH
提出假设:燃烧后瓶璧上附着的白色物质是什么?
假设1:白色物质是Na2O。
假设2:白色物质是Na2CO3
假设3: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方案1
取少量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成红色
白色物质是Na2O。
方案2
①取少量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适量BaCL2
有白色沉淀生成
白色物质是Na2CO3
②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
……

思考与交流:
(1)甲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2)根据方案2的结论,补齐方案2中②的实验操作,并写出相应的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3)乙同学认为白色物质可能是NaOH,你填(同意或不同意)该同学的观点,
并简述理由:
(4)根据假设2,写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进行以下实验:

(1)上述实验进行对比的目的是 _________ .
(2)实验后,将A、B两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个洁净的烧杯中,溶液无色.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提示:CaCl2+Na2CO3═CaCO3↓+2NaCl),所得混合物中溶液的溶质成分有四种情况,请补充完整(酚酞省略不写):①NaCl;② ________ ;③ _______ ;④ _________ .若该混合物中溶液无色,选用一种试剂即可确定溶质成分是哪种情况,写出所加试剂,预期现象和结论.

在学习金属的性质时,老师拿来了三种外观酷似金、银、铜的样品,同学们对样品进行以下探究:
①用锤子砸“金”,样品粉碎;
②加入稀盐酸:“金”和“铜”没有现象,“银”有大量气泡产生;
③测定密度:“金”4.9g/cm3,“银”7.1g/cm3,“铜”7.5g/cm3.
④查阅几种常见金属的密度,如下表:

金属





密度(g/cm3)
19.3
10.5
8.9
7.9
7.1

(1)根据以上探究,确定“金”是假的理由有哪些?推测“银”可能是什么金属,依据是什么?
(2)已知“铜”只有表面镀了一薄层致密的铜,内部是锌.若不粉碎“铜”,选用稀硫酸和锌粉,测定一定质量“铜”样品中铜的质量,设计实验方案.

某教师设计的创新实验装置图如下,请完成下列探究:

【实验内容】在500 mL的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注入400 mL热水,在圆柱体上放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观察。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能说明的燃烧条件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小烧杯罩在白磷上方,燃烧就停止,说明灭火的可以采用原理;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水中白磷燃烧,其化学方程式是
【分析讨论】(1)铜片上放一小块白磷时,用滤纸将其表面的水吸干,原因是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小烧杯罩在白磷上方,最好在烧杯内壁沾一些水,其原因是
【教师反思】教材P124[实验7-1]是一个对照鲜明,现象明显的探究实验。但是,该实验也存在不足。为了克服不足,在教学中,我对该实验进行的改进,改进后的优点有(写出一条即可).

将(NH4)2SO4和Na2CO3两种溶液充分混合加热,发现有气泡产生且闻到刺激性气味。同学们对气体成分产生兴趣。
【查阅】CuO和NH3加热时发生反应:2NH3+3CuON2+3Cu+3H2O
【猜想】猜想一:气体是CO2
猜想二:气体是NH3
猜想三:气体是NH3和CO2
【讨论】(1)猜想一肯定不正确,理由是
(2)因Na2CO3溶液呈(填“酸”或“碱”)性,故有NH3产生。
【探究】为确定气体成分,设计如下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

(1)实验后,取少量A中固体,加入稀盐酸,观察到,证明其中含CO2
(2)B中观察到,证明含有NH3
(3)(NH4)2SO4和Na2CO3两种溶液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4)若B装置连同固体质量减轻4.8g,则C装置增加的质量为
【反思】
(1)实验测得装置C增加的质量大于理论值,可能的原因是
(2)氨气也是污染物,在C装置后连接下图装置,以吸收尾气中未参加反应的氨气。干燥管的作用是(填序号)。

①防止氨气逸出 ②防止液体倒吸 ③防止盐酸挥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