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活现象】
山西省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着力推进文旅融合,通过转型跨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面展示了几个旅游景点,请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就相关问题表达观点,完成下题。
(1)图Ⅰ:西侯度遗址是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曾为全国二青会圣火采集留下了举国关注的佳话。圣火采集,选用主要成分为 的天然气作为清洁燃料,圣火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图Ⅱ:壶口瀑布以排山倒海的雄姿著称于世,彰显中华母亲河的博大恢宏。黄河已成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生活诸多方面都离不开她,黄河水在发展经济方面可用于 。浑浊的河水给牲畜饮用时,事先应进行的简单处理是 。
(3)图Ⅲ:“万年冰洞”诞生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时期。冰洞内冰的物质成分用化学式表示为 ,与同质量的水相比,其体积变 ,分子间的间隔变 。
(4)为保护我省地面旅游资源,西侯度遗址上的木制建筑应严禁烟火,理由是 。为保障壶口瀑布等景点的环境卫生,应做到 。
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1)能源改变生活。
①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器主要材料是铜,利用铜的 性。
②风能属于 (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沼气的主要成分属于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③除图中所示能源外,再写一种新能源 。
(2)汽车部分构件材料如表所示。
构件 |
材料 |
气缸体 |
生铁 |
车体 |
特殊钢 |
发动机 |
铝合金 |
座椅 |
皮革、锦纶 |
轮胎 |
合成橡胶 |
①钢的含碳量比生铁含碳量 (填“低”或“高”)。
②皮革中“皮”的主要成分是 。锦纶属于 (填“天然”或“合成”)材料。
③合成橡胶的优良性能有 (写一种)。
某兴趣小组通过以下实验探究气体的制取方法和性质。
已知:白色的无水硫酸铜与水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1)小清同学整理部分装置(如图1),请你帮他完成下表:
实验室制取气体 |
反应原理(写化学方程式) |
发生装置(填字母) |
收集装置(填字母) |
二氧化碳(干燥) |
|
|
|
(2)小华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2),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验证物质性质。
Ⅰ.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①、②装置可直接进行的实验是 (填字母)。
A.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
B.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Ⅱ.实验Ⅰ中制得的气体不纯。小明同学认为杂质可能为水蒸气,这是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做出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打开K2、关闭K1,利用①、③装置来验证产生的气体中含水蒸气,此时仪器甲中盛放的物质是 ,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Ⅲ.仪器甲具有多种用途,小亮同学利用它制氧气并验证氧气性质: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对反应后的固体残渣(二氧化锰)进行回收,你认为需要用到的一种操作是 。
二氧化碲(TeO2)是性能优良的声光晶体材料。用某工业废渣(主要含有TeO2,还有少量Cu、Ag)为原料制备纯净的TeO2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TeO2微溶于水,能与NaOH发生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粉碎的目的是 。
(2)类比CO2与NaOH的反应,写出“碱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碱浸”后过滤,此时滤渣成分为 。
(4)“沉碲”时,加入硫酸的作用为 。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达成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尽量吸收不可避免的碳排放。
(1)生活中我们要树立“低碳”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填字母)。
A.露天焚烧秸秆
B.使用节能电器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用品
(2)化石燃料的消费会增加碳排放。充分燃烧1000g天然气和1000g煤产生CO2和SO2的质量如图所示,则燃烧 (填“天然气”或“煤”)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势在必行,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能实现碳的“零排放”,是因为氢和氧反应的生成物只有 (写化学式)。
(3)使用膜分离法把CO2从空气中分离出来,该过程中CO2发生了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以二氧化碳和氨气合成尿素[CO(NH2)2]是固定和利用二氧化碳的成功范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CO2+xNH31CO(NH2)2+1H2O,配平该化学方程式,x等于 。
(4)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成液态甲醇(CH4O)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21年5月15日,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它应用的新型镁锂合金材料是由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回答下列问题:
(1)镁锂合金硬度比其纯金属的硬度 (填“大”或“小”)。
(2)
图1为镁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则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图2为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序号),与镁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序号)。
(3)锂原子(Li)在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锂离子,写出锂离子的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