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活现象】
山西省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着力推进文旅融合,通过转型跨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面展示了几个旅游景点,请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就相关问题表达观点,完成下题。
(1)图Ⅰ:西侯度遗址是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曾为全国二青会圣火采集留下了举国关注的佳话。圣火采集,选用主要成分为 的天然气作为清洁燃料,圣火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图Ⅱ:壶口瀑布以排山倒海的雄姿著称于世,彰显中华母亲河的博大恢宏。黄河已成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生活诸多方面都离不开她,黄河水在发展经济方面可用于 。浑浊的河水给牲畜饮用时,事先应进行的简单处理是 。
(3)图Ⅲ:“万年冰洞”诞生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时期。冰洞内冰的物质成分用化学式表示为 ,与同质量的水相比,其体积变 ,分子间的间隔变 。
(4)为保护我省地面旅游资源,西侯度遗址上的木制建筑应严禁烟火,理由是 。为保障壶口瀑布等景点的环境卫生,应做到 。
大量实验证明,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如图是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①反应一段时间,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溶液中减少的铜元素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 的质量。
(2)取足量的铁、锌,各加入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铁、锌均有剩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 |
B. |
生成的氯化亚铁和氯化锌的质量相等 |
C. |
参加反应的铁和锌的质量相等 |
D. |
参加反应的稀盐酸中HCl的质量相等 |
(3)经计算3g镁和100g质量分数7.3%的盐酸充分反应可生成氢气0.2g,但经实验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于0.2g,则可能的原因是过量的镁与 发生反应。
有限的元素可以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依据表中的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名称 |
铜 |
钠 |
钙 |
氧 |
碳 |
氢 |
元素符号 |
Cu |
Na |
Ca |
O |
C |
H |
(1)常用作冶炼金属的还原剂是 (任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
(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有机物是 (写化学式)。
(3)战国《周礼》中记载"煤饼烧蛎房(即牡蛎壳)成灰",蔡伦将此"灰"溶于水即得碱。请写出蛎房烧成灰的化学方程式 。
(4)甲、乙、丙都是由以上元素组成的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甲为氧化物,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①若丙为黑色固体,则乙→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
a.甲只能为H 2O或CO 2 |
B. |
b.乙可以为氧化物或碱、盐 |
C. |
c.乙和丙不可能为同种类别的物质 |
D. |
d.丙→甲发生的反应可能是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
煤燃烧时产生的粉煤灰(主要成分为Al2O3、SiO2及少量Fe2O3等)也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以粉煤灰为原料制取Al2O3的部分工艺流程如图:
【资料】
①SiO2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②煅烧时发生的反应为:2AlCl3•6H2OAl2O3+6HCl+9H2O
(1)操作Ⅰ是 。
(2)写出“酸浸”步骤中盐酸与Al2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除铁”时发生的反应为FeCl3+3NH4HCO3═3NH4Cl+X↓+3CO2↑,X的化学式为 。
(4)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 。
(5)高温烧结的Al2O3,又称人造刚玉,可用于制机械轴承、耐高温坩埚、高强度陶瓷等。由此可推知Al2O3性质为 (任写一种)。
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A~G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种物质能够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应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未列出)。已知B是一种黑色的固体,F是一种常用的溶剂,B、C、D、E是不同类别的物质。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F的化学式为 。
(2)请写出B→G的化学方程式 。
(3)请描述C与D反应的现象 。
下列是MgSO 4和KCl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
温度/℃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
溶解度/g |
MgSO 4 |
33.7 |
38.9 |
44.5 |
50.6 |
54.6 |
55.8 |
52.9 |
52.2 |
KCl |
34.0 |
37.0 |
40.0 |
42.6 |
45.5 |
48.3 |
51.1 |
54.0 |
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代表KCl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
(2)t 2的范围为 (填字母)。
A. |
50~60 |
B. |
60~70 |
C. |
70~80 |
D. |
80~90 |
(3)将t 3℃时MgSO 4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是 (填字母)。
A. |
始终不变 |
B. |
先增大后减小 |
C. |
先减小后增大 |
D. |
先不变后减小 |
E. |
先不变后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