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硫酸铜晶体)。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苦泉"的溶质之一﹣﹣CuSO 4 |
B. |
"挹其水熬之"﹣﹣蒸发溶剂 |
C. |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置换反应 |
D. |
将浓缩的"苦泉"与NaOH溶液混合﹣﹣制农药波尔多液 |
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下列操作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
物质(杂质) |
操作方法 |
A |
CO2(H2O) |
将气体通过盛有火碱的干燥管 |
B |
Cu(CuO) |
通入足量氧气并加热 |
C |
Na2SO4(Na2CO3) |
加盐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
D |
FeCl2(CuCl2) |
加入足量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
下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丁可以转化为乙。下面四组选项中,符合右下图要求的是
甲 |
乙 |
丙 |
丁 |
|
A. |
H2SO4 |
Na2SO4 |
NaOH |
NaCl |
B. |
KCl |
K2CO3 |
KOH |
HCl |
C. |
C |
H2O |
CO2 |
O2 |
D. |
Fe |
CuCl2 |
Zn |
HCl |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 |
B.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
C.t2℃时, 分别在100 g水中各溶解20 g甲、乙,降温后, 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会大于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D.t2℃时,在100 g水中放入60 g乙,其溶质的质量分数 |
为37.5%
已知牙膏抗菌剂“三氯生”的化学式为C12H7Cl3O2 ,关于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物质中含有碳、氢、氯、氧四种元素 |
B.该物质属于有机物 |
C.该物质中碳、氢、氯、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7∶3∶2 |
D.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的是
A.H+、NO3—、CO32— | B.K+、Na+、SO42— |
C.NH4+、OH—、SO42— | D.Fe3+、H+、C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