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交相辉映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
B. |
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
C. |
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
D. |
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
B. |
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
C. |
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
D. |
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新闻,写一则新闻短评,150字左右。
据台湾佛光山通讯社(人间社)2015年1月17日报道,1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书记姜斯宪在佛光山传灯楼集会堂正式聘任台湾宗教界知名人士、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为上海交大名誉教授。
据悉, 2014年星云大师到上海出席活动时,姜斯宪表达聘大师为名誉教授的想法,星云大师当场允诺。星云大师捐赠的《人间佛教丛书》目前摆在校内图书馆专门阅览室。
“交通大学赐我名誉教授,愧不敢当。”大师对此表示谦虚,多次访问上海交大后他发现这所大学的旧校区虽与佛光山差不多大,新校区则比佛光山与佛馆加起来还大。
星云大师强调,两岸通过教育往来是好事,也期盼同属佛光山体系的佛光、南华、西来、南天、光明等大学,能与上海交大结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约翰不顾妻子的担忧决定让考上大学的儿子亨利独自一人去纽约上大学。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亨利在她无微不至的关爱下,没买过一回菜,没做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清理过一次房间,就连书包都没有整理过。自小到现在,亨利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亨利去了三天,没有电话;亨利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正当约翰夫妇焦急不安时,亨利的信来了。夫妇俩不啻接到福音书,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一叠发票,共有:
西雅图至纽约豪华房车租赁票一张
纽约出租车票一张
一整箱冰淇淋的发票一张
纽约豪华饭店餐费发票一张
另附纸一份,上注明:付搬运费、服务费若干……
My god!不算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三千多。
看了亨利的信才知道。亨利这回过了下独立瘾。
约翰看了信与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十五个吊桶般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儿子亨利很会处理关系,是做大事的料!”
约翰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给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你如何评价小说中亨利的这种独立?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小说所反映问题的现实意义。
根据下面的文字提示和限定,在语段的横线处扩写相关内容,不少于60字。
关切人的生命价值,并给人们以精神支柱,是儒、道、佛三家的共同特征:儒家
; 道家; 佛家。在历史上,三家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弥补着彼此的不足。
以“我们”作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能改变原意。
书籍将人类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和局限揭示给我们,而且毫不保留地将人的痛苦、幸福、愉悦、悲伤、烦恼、绝望、矛盾等种种复杂的心理启示给我们。
我们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1)文段的阐述的中心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联系实际,谈谈对“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