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天问一号着陆器成功降落火星!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北京时间2021年5月15日上午7点18分,我国天问一号着陆器确认成功降落火星,着陆地点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着陆器上搭载的是我国"祝融 ①号"首辆火星车,这是我国首次实施火星着陆任务。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②2020年7月23日发射升空,历经200多天的飞行,于2021年2月10日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在此后的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又经过多次轨道调整,对着陆区域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等待今天这个最佳时机实施着陆。 着陆器搭载"祝融号"降落火星后,轨道器则继续围绕火星运行,一方面为着陆器和火星车提供中继信号服务,另一方面继续进行科学探测活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
注:①祝融,我国神话中的火神。②天问一号探测器由轨道器、着陆器和火星车组成。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写下长诗《天问》,表达了对宇宙万物的好奇和追问。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向宇宙更深处探索,寻求"天问"的答案。
探索火星的愿望美好,难度却极大。火星与地球相距遥远,每隔780天左右才会合一次,会合时带来的理想探测窗口期仅一个月左右。不仅如此,由于探测器飞行线路会受到太阳系内多个天体的扰动,还有太阳风、空间辐射等的复杂影响,轨道设计的难度可想而知。
"天问一号"被火星捕获后,在环绕火星的三个月飞行中,拍摄了大量火星表面照片,由科学家们反复研究和比较分析,最终选出符合探测任务要求的着陆地点。
要完成降落火星的任务,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更复杂的问题。"天问一号"从火星大气层外缘通过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到火星表面,整个降落过程大致分为"进入、减速、软着陆"三步。从开始踏上进入点的那一刻起,"天问一号"就迎来了此次探测旅程中最为凶险的"恐怖9分钟"。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天问一号"要从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与此同时还要完成一系列的复杂动作;探测器先瞄准进入火星大气层的一个狭窄的进入走廊,接着气动减速,然后火星专用降落伞展开;待降落伞完成使命后,探测器抛掉大底和背罩,露出着陆平台和火星车;大推力发动机开始工作,探测器观察地面,寻找最安全的具体着陆地点;最后着陆器的四条着陆腿稳稳降落在火星表面。这一过程,不能有丝毫差错。而且由于火星与地球距离遥远、信号微弱、通信延时等原因,地面人员没有干预的机会,完全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着陆后,"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驶向火星地面,开始工作。
(根据《科技日报》报道编写)
【材料三】
探测火星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关系到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类是否孤独,生命是否还有更多的可能。通过研究火星,人类将更详细地理解地球自身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更准确地预测地球的未来,也会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三闻生活周刊》)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的四个新闻标题简明醒目,各有特点,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
| B. |
《中国青年报》新闻导语突出关键信息,将着陆器着陆火星的时间地点写得很具体。 |
| C. |
火星探测难度极大,原因之一是火星与地球会合带来的理想探测窗口期相对较短。 |
| D. |
从绕火星飞行、选择着陆点到成功登陆的整个过程,完全由"天问一号"自主完成。 |
(2)"天问一号"降落过程为什么被称为"恐怖9分钟"?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
(3)学校航天社同学正准备有关"火星探索"的演讲,下面是他的设想。请你根据材料,帮助完成任务。
设想 |
任务 |
设置互动问题:我国月球探测器名为"嫦娥号",月球车为"玉兔号";火星探测器名为"天问一号",火星车为"祝融号"。这些名称有什么特点? |
①拟写问题答案 |
确定演讲主题:阐述"天问一号"探索火星并成功登陆的意义。 |
②概括意义要点 |
拓展探究。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自选角度,谈谈你对柳宗元、苏轼两位散文大家在描写景物特点时艺术手法运用的理解。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2)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译文】 。
初中三年,语文书是陪伴我们成长的伙伴,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是《成都商报》有关2013年语文教材调整的一则材料,请根据内容,概括出本次教材调整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5个字)
昨日,本报记者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上看到《201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修订情况介绍》。文章称,本次修订工作历时十年。自2004年始,编写组三次前往各地调研,2011年3月申报统编教材。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完成统编教材编写、审查、修改等工作。
2013年出版的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均有改动。人教社专家称本次调整涉及框架微调、阅读单元调整、课文调整、增加写作内容、减少综合性学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等诸多内容。七年级上册选文没有见到鲁迅等作家的九篇作品,取而代之的是贾平凹、丘吉尔等中外作家的作品,包括本土作家马及时的《王几何》。选文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让人耳目一新。
此次语文教材的调整,引发了全国各地教师、学生、家长,包括新闻媒体的关注。尤其鲁迅作品的减少问题,更是掀起了讨论的热潮。
(2)精心设计的“阅读导语”,为我们理解语文提供帮助。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导语”,编者以人们对鲁迅的认识起笔,又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生活。请结合课文内容,将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 ,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 :灿烂的春光有童真, ; ,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3)六本语文书中,无数经典人物令我们难以忘怀。请仿照示例,在下面的课文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不要求句式完全一致)。
|
王几何(《王几何》) |
老头子(《芦花荡》) |
|
香菱(《香菱学诗》) |
奥楚蔑洛夫(《变色龙》) |
示例:
泥人张:一门最底层的手艺,让人忘记你的真名;你用一团泥巴,找回了尊严。
综合性学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教室,走进家乡。最美巴中,风景这边独好!
【景美】
①近年,一场以“创国家森林城市•建幸福美丽巴中”为主題的空气净化活动在全市开 展。巴中因“空气优良天数占九成”而获省2015年度空气质量考核激励奖,“巴中蓝”成为 我市一张靓丽名片。
②4月6日,三届市政府第90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意见》,指出我市将以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国有林场、重点镇和巴山新居聚居点等为重点,到2020年底,建成全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
③4月23日,省第七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在我市开幕。
(1)根据以上材料,为推介巴中拟写一条旅游宣传语。
(2)为了配合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的开展,某校九年级9班准备办一期黑板报。下面是为黑板报设计的板块名称,请你再补充两个。
探寻历史文化
【人美】
在巴中来风村崎岖的山路间,村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乡村医生孙良雁的妻子骑 着三轮车,载着一身白衣、半身瘫痪的他,来往于村民的屋舍间。
偏僻落后的来风村有1000余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主要是老人和小孩。 村民看病要到10多公里外的乡卫生院,交通不便造成村民就医难。在外学医归来的孙良雁 放弃了在城里工作的好机会,毅然决定留在村里,为乡亲们看病。由于长期奔波,积劳成疾,孙良雁中风偏瘫,但这并没有让他灰心,在妻子的帑助下,他又背上药箱,坐上三轮车,奔 波于去病人家的路上。“患病的老乡家庭困难,我只收取药费,啷个还收出诊费喲。”孙良雁 朴实的话语里饱含了对乡亲的深厚情意。
(3)林良顾被推荐为“最美乡村医生”,请你为组委会代写一段不超过50字(含标点)的颁奖词。
请观察下面这幅图,按要求完成题目。

(1)请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不超过80字。
(2)简要写出这幅图画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