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技术可用于临床的病原菌检测。为检测病人是否感染了某种病原菌,医生进行了相关操作:①分析PCR扩增结果;②从病人组织样本中提取DNA;③利用PCR扩增DNA片段;④采集病人组织样本。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得到正确的检测结果,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用数字序号表示)。
(2)操作③中使用的酶是 ,PCR 反应中的每次循环可分为变性、复性、 三步,其中复性的结果是 。
(3)为了做出正确的诊断,PCR反应所用的引物应该能与 特异性结合。
(4)PCR(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是指 。该技术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疾病诊断等方面。
生物膜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能够维持相应环境内的物质浓度,这对于完成不同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这种维持依赖于生物膜的运输。
(1)跨膜运输包括三种类型,除____外,另外两类都需要膜蛋白的协助: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其中,可在膜两侧进行移动运输的是。
(2)离子载体是一些能够极大提高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物质,目前发现的大多数离子载体是细菌产生的抗生素,它们能够杀死某些微生物。其中短杆菌肽A是一种十五肽的离子载体,它能有选择地将单价阳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膜,如H-、NH4+、K+、Na+等,最终使膜内外部分单价阳离子浓度趋于平衡。据此推测这类抗生素的杀菌机理是。
(3)主动运输所需的载体蛋白实际上是一些酶蛋白复合体。与被动运输不同,该类膜蛋白都能水解____,但与普通的酶不同的是,它不对所转运的分子进行催化。
(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0分)如图是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中若干曲线变化图和表示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图像(分裂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图中实线表示__________ __________,虚线表示,
图中细胞分裂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裂图中的E细胞相当于曲线图中的_____________段(用大写字母表示),根据图形推测,曲线图中的4N应该等于_________________。
(3)上图中AB段相当于分裂图中_______(字母)时期;处于B→E段曲线的细胞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比例为___________。
(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0分)甲图是某绿色植物细胞内生命活动示意图,其中1、2、3、4、5表示生理过程,A、B、C、D表示生命活动产生的物质。乙图是温度影响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研究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在生物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有(用图中数字表示),A表示,D表示。CO2由2过程产生到5过程利用,至少穿过层磷脂分子层。
(2)从乙图中可以看出,光合作用速率最大时的温度为。在15℃时,光合作用速率为呼吸作用速率的倍。假设每天光照12小时,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温度是。
(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2分)束丝藻是我国淡水水体常见的水华蓝藻之一。为了研究不同无机磷浓度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取束丝藻藻液离心去上清液,藻细胞用无磷BG11培养基洗3次,转入无磷BG11培养基培养10d。再将藻细胞分别转接到不同磷浓度的BG11培养基(磷的浓度为0.00、0.05、0.50、1.00mg/L)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分别测定不同生长时间的束丝藻叶绿素a的含量和培养12d的束丝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每克干重每分钟光合放氧量。结果如以下曲线。分析回答:
(1)该实验中先将获取的束丝藻在无磷培养基中培养10d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曲线表明,随着培养液中磷浓度的增加,叶绿素a的含量________。实验中为了减少测定数据的误差,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曲线表明了束丝藻的光合速率随着培养基中磷浓度的增加而________。从发展趋势看,如果继续提高培养液磷浓度,束丝藻光合速率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碱性磷酸酶是一种能够将对应底物去磷酸化的酶,即通过水解磷酸单酯将核酸、蛋白质、生物碱等分子上的磷酸基团除去,并生成磷酸根离子。请推测,在缺磷培养液中培养时,束丝藻中的碱性磷酸酶催化的反应速率将____________。
(5)磷元素的缺乏影响束丝藻的光合作用,可能的原因有、
。
(每空2分,共8分)如图是测量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的密闭系统,U形毛细玻璃管(带刻度)作为检压计。锥形瓶内放一盛有20%KOH溶液的小烧杯,锥形瓶中放的种子事先用水浸泡过并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过(不影响种子生命力),加入适量蒸馏水,打开三通活塞(T),待U形管两侧液柱平衡后关闭T。开始计时,并放置到20℃恒温的环境中。每隔半小时利用标尺量出X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实验结果记录于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管X中液面是怎样移动的?。
(2)解释0—3.5小时内气体体积变化的原因:。估计3.5—4小时内种子的呼吸作用方式为。
(3)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