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化学ーー选修2:化学与技术】

高锰酸钾( KMnO 4 )是一种常用氧化剂,主要用于化工、防腐及制药工业等。以软锰矿(主要成分为 MnO 2 )为原料生产高锰酸钾的工艺路线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 原料软锰矿与氢氧化钾按 1   : 1 的比例在 "烘炒锅"中混配,混配前应将软锰矿粉碎, 其作用是                        

(2) "平炉"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平炉"中需要加压,其目的是         

(4) 将 K 2 MnO 4 转化为 KMnO 4 的生产有两种工艺。

" CO 2 歧化法" 是传统工艺, 即在 K 2 MnO 4 溶液中通入 CO 2 气体, 使体系呈中性或弱碱性,

K 2 MnO 4 发生歧化反应,反应中生成 K 2 MnO 4 MnO 2       (写化学式)。

② "电解法" 为现代工艺, 即电解 K 2 MnO 4 水溶液, 电解槽中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 阴极逸出的气体是_       

③ "电解法" 和 " CO 2 歧化法" 中, K 2 MnO 4 的理论利用率之比为 _                  

(5)高锰酸钾纯度的测定:称取 1 . 0800 g 样品, 溶解后定容于 100 mL 容量瓶中, 摇匀。取浓度为 0 . 2000 mol L - 1 H 2 C 2 O 4 标准溶液 20 . 00 mL , 加入稀硫酸酸化,用 KMnO 4 溶液平行滴定三次, 平均消耗的体积为 24 . 48 mL , 该样品的纯度为                     

(列出计算式即可, 已知 2 M n O 4 - + 5 H 2 C 2 O 4 + 6 H + = 2 M n 2 + + 10 C O 2 + 8 H 2 O ) 。

科目 化学   题型 解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电解原理的应用实验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Ni Co 均是重要的战略性金属。从处理后的矿石硝酸浸取液( Ni 2+ Co 2+ Al 3+ Mg 2+ )中,利用氨浸工艺可提取 Ni Co ,并获得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氨性溶液由 NH 3 H 2 O NH 4 2 SO 3 NH 4 2 CO 3 配制。常温下, Ni 2+ Co 2+ Co 3+ NH 3 形成可溶于水的配离子: lgK b NH 3 H 2 O =-4.7 Co(OH) 2 易被空气氧化为 Co(OH) 3 ;部分氢氧化物的 K sp 如下表。

氢氧化物

Co(OH) 2

Co(OH) 3

Ni(OH) 2

Al(OH) 3

Mg(OH) 2

K sp

5.9 × 10 -15

1.6 × 10 -44

5.5 × 10 -16

1.3 × 10 -33

5.6 × 10 -12

回答下列问题:

1)活性 MgO 可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常温下, pH=9.9 的氨性溶液中, c NH 3 H 2 O ___________ c NH 4 + (“>”“<”“=”)

3氨浸时,由 Co(OH) 3 转化为 Co NH 3 6 2+ 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 NH 4 2 CO 3 会使滤泥中的一种胶状物质转化为疏松分布的棒状颗粒物。滤渣的X射线衍射图谱中,出现了 NH 4 Al(OH) 2 CO 3 的明锐衍射峰。

NH 4 Al(OH) 2 CO 3 属于___________(晶体非晶体”)

NH 4 2 CO 3 提高了 Ni Co 的浸取速率,其原因是___________

5①“析晶过程中通入的酸性气体A___________

②由 CoCl 2 可制备 Al x CoO y 晶体,其立方晶胞如图。 Al O最小间距大于 Co O最小间距,xy为整数,则 Co 在晶胞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晶体中一个 Al 周围与其最近的O的个数为___________

6)①结晶纯化过程中,没有引入新物质。晶体A6个结晶水,则所得 HNO 3 溶液中 n HNO 3 n H 2 O 的比值,理论上最高为___________

热解对于从矿石提取 Ni Co 工艺的意义,在于可重复利用 HNO 3 ___________(填化学式)

化学反应常伴随热效应。某些反应(如中和反应)的热量变化,其数值Q可通过量热装置测量反应前后体系温度变化,用公式 Q=cρV ΔT 计算获得。

1)盐酸浓度的测定:移取 20.00 mL 待测液,加入指示剂,用 0.5000 mol L -1 NaOH 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 NaOH 溶液 22.00 mL

①上述滴定操作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___

A.

B.

C.

D.


②该盐酸浓度为___________ mol L -1

2)热量的测定:取上述 NaOH 溶液和盐酸各 50 mL 进行反应,测得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值( ° C )分别为 T 0 T 1 ,则该过程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 J (c ρ 分别取 4.18 J g -1 ° C -1 1.0 g mL -1 ,忽略水以外各物质吸收的热量,下同)

3)借鉴(2)的方法,甲同学测量放热反应 Fe(s)+CuSO 4 (aq)=FeSO 4 (aq)+Cu(s) 的焓变 ΔH (忽略温度对焓变的影响,下同)。实验结果见下表。

序号

反应试剂

体系温度/ ° C

反应前

反应后

i

0.20 mol L -1 CuSO 4 溶液 100 mL

1.20 g Fe

a

b

ii

0.56 g Fe

a

c

温度:b___________c(“>”“<”“=”)。

ΔH= ___________(选择表中一组数据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

4)乙同学也借鉴(2)的方法,测量反应 A:Fe(s)+Fe 2 SO 4 3 (aq)=3FeSO 4 (aq) 的焓变。

查阅资料:配制 Fe 2 SO 4 3 溶液时需加入酸。加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

提出猜想: Fe 粉与 Fe 2 SO 4 3 溶液混合,在反应A进行的过程中,可能存在 Fe 粉和酸的反应。

验证猜想:用 pH 试纸测得 Fe 2 SO 4 3 溶液的 pH 不大于1;向少量 Fe 2 SO 4 3 溶液中加入 Fe 粉,溶液颜色变浅的同时有气泡冒出,说明存在反应A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实验小结:猜想成立,不能直接测反应A的焓变。

教师指导:鉴于以上问题,特别是气体生成带来的干扰,需要设计出实验过程中无气体生成的实验方案。

优化设计:乙同学根据相关原理,重新设计了优化的实验方案,获得了反应A的焓变。该方案为___________

5)化学能可转化为热能,写出其在生产或生活中的一种应用___________

氰基丙烯酸酯在碱性条件下能快速聚合为 从而具有胶黏性.某种氰基丙烯酸酯(G)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①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8,氧元素质量分数为0.276,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为单峰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

(2)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为________组峰,峰面积比为________.

(3)由C生成D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

(4)由D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5)G中的官能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官能团名称)

(6)G的同分异构体中,与G具有相同官能团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共有________种.(不含立体结构)

某班同学用如下实验探究Fe2+、Fe3+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取一定量氯化铁、氯化亚铁固体,均配制成0.1mol/L 的溶液.在FeCl2溶液中需加入少量铁屑,其目的是________.

(2)甲组同学取2mL FeCl2溶液,加入几滴氯水,再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Cl2可将Fe2+氧化.FeCl2溶液与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3)乙组同学认为甲组的实验不够严谨,该组同学在2mL FeCl2溶液中先加入0.5mL 煤油,再于液面下依次加入几滴氯水和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煤油的作用是________.

(4)丙组同学取10mL 0.1mol•L1KI溶液,加入6mL 0.1mol•L1 FeCl3溶液混合.分别取2mL此溶液于3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①第一支试管中加入1mL CCl4充分振荡、静置,CCl4层显紫色;

②第二支试管中加入1滴K3[Fe(CN)6]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③第三支试管中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②检验的离子是________(填离子符号);实验①和③说明:在I过量的情况下,溶液中仍含有________(填离子符号),由此可以证明该氧化还原反应为________.

(5)丁组同学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酸化的FeCl2溶液,溶液变成棕黄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气泡出现,并放热,随后有红褐色沉淀生成,产生气泡的原因是________,生成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_(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丙烯腈(CH 2=CHCN)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主要副产物有丙烯醛(CH 2=CHCHO)和乙腈(CH 3CN)等。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丙烯、氨、氧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生成丙烯腈(C 3H 3N)和副产物丙烯醛(C 3H 4O)。热化学方程式如下:①C 3H 6(g)+NH 3(g)+ 3 2 O 2(g)═C 3H 3N(g)+3H 2O(g)△H=﹣515kJ•mol 1

②C 3H 6(g)+O 2(g)═C 3H 4O(g)+H 2O(g)△H=﹣353kJ•mol 1

两个反应在热力学上趋势均很大,其原因是________;有利于提高丙烯腈平衡产率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

(2)图(a)为丙烯腈产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最高产率对应的温度为460℃.低于460℃时,丙烯腈的产率________(填"是"或"不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判断理由是________;高于460℃时,丙烯腈产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双选,填标号).

A.

催化剂活性降低

B.

平衡常数变大

C.

副反应增多

D.

反应活化能增大

(3)丙烯腈和丙烯醛的产率与n(氨)/n(丙烯)的关系如图(b)所示.由图可知,最佳n(氨)/n(丙烯)约为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进料气氨、空气、丙烯的理论体积比约为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