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
A. |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
B. |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
C. |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
D. |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日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这是近代中国某一学校纪念碑碑文部分,纪念的是()
A.洋务运动中的京师同文馆 |
B.戊戌变法期间的京师大学堂 |
C.新文化运动中的北京大学 |
D.抗战期间三校合并的西南联大 |
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标语口号(落款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印行),该标语口号对应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B.国民大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 |
C.土地革命战争:打土豪、分田地 |
D.抗日战争:全民抗战、一致对外 |
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
《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修起学富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富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文翁因家庭身世受重用 | B.儒学在当时备受重视 |
C.郡县官员都可自行任命 | D.汉代教育只有官学体系 |
2013年复旦大学课题组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根据现代基因和古DNA的双重验证,课题组得出最终结论——100%确定曹操家族DNA。通过比对,证实曹操祖辈墓葬遗骨与现代曹操后人紧密关联,并推断出曹操父亲并非过去所流传的夏侯氏的后人,更不是西汉第二任相国曹参的后人,而很可能是宦官之首曹腾在自己家族内部过继的。这表明()
A.民间传说口述历史毫无史学价值
B.史籍记载未经科学考证不能作为史料
C.现代科学可以解决所有历史悬疑
D.科学手段可以提供历史研究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