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仅仅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首饰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

科目 政治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友善,顾名思义,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友好而善良。友善既是个人的美德,也是重要的公民道德规范,关系到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关系到整个社会是否和谐。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友善在中国传统伦理准则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人际关系开始变得有些紧张、冷漠,老人摔倒不敢扶等现象令人忧虑,也让人不禁要问:我们的友善去哪儿了?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看,倡导友善对我们青年学生成长有何影响?
(2)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我们应怎样努力成为一个友善的人。

材料一 2010年—2012年两会召开前夕,人民网、新华网等开展了“你最关心的话题”网络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分配不公问题一直是大家高度关注的话题。这从某种程度说明,广大群众对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缓解目前过大的收入差距充满期待。
材料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谈谈怎样才能妥善处理分配不公问题?
(2)和谐社会要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哪些道理?

2011年,食品安全问题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地沟油”又接踵而来……食品问题可谓五花八门,触目惊心,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不安与恐慌。2011年9月26日,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上海“染色馒头”案一审宣判,上海染色馒头案三名责任人一审获刑5至9年。
⑴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上述材料中所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⑵构建“放心消费”的食品市场,是广大消费者的企盼,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当前就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市场,请填写下表。

主体
对策
政府

企业

消费者
例: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保证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解放思想列于改革条件的首要位置,特别强调了其“总开关”作用。在新的时代场景中解放思想,改革者必须秉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远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握事物发展的条件和规律,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局部利益的狭隘,穿透短视思维的迷雾,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结合材料,从哲学角度思考,改革者应如何做到解放思想。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请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相关知识,谈谈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