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 A. |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
B. |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
| C. |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
D. |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
该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
|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
|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
|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
|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反映了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
|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
|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
《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认为
|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 |
|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 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 |
(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 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已经出现 |
| C.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 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
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