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
| A. |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
B. |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
| C. |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
D. |
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
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 )
|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
| 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
| C.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
| D.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
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视。作者评价的是
|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
|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
比较下面两幅图,提取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①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②隋朝大运河推动传统经济格局的改变
③汉代的“州”集中在黄河下游地区
④唐代的“道”更注重于山川地理形势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
| 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
|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
|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
|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
|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 |
| 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