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9~11题
降水序号 |
降水历时(天) |
降水量/mm |
汾川河洪峰情况 |
1 |
2 |
53.0 |
无明显洪峰 |
2 |
4 |
80.3 |
无明显洪峰 |
3 |
5 |
100.1 |
无明显洪峰 |
4 |
2 |
73.2 |
无明显洪峰 |
5 |
2 |
90.7 |
洪峰流量346m 3/s |
6 |
2 |
54.4 |
洪峰流量1750m 3/s |
9.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 |
减小降水变率 |
B. |
减少河水含沙量 |
C. |
增加降水量 |
D. |
加大河流径流量 |
10.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 |
①② |
B. |
②③ |
C. |
③④ |
D. |
①④ |
11.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 |
河床 |
B. |
沟谷 |
C. |
裸露坡面 |
D. |
植被覆盖坡面 |
读下图,并结合P地气候资料判断题。一月由P地乘船经甲海域驶向Q地:
A.航向西北 | B.航向为东北 | C.航向西南 | D.航向为东南 |
近几十年,乙半岛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主要由于
A.填海造陆 | B.地震频繁发生 |
C.冰架崩裂及消融 | D.飓风与风暴潮侵袭 |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地面实际蒸发量分布图,完成题。Q地等值线密集,其主要原因是
A.地势高 | B.地势起伏大 |
C.夏季风影响大 | D.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 |
P地多年平均地面蒸发量及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800mm湿地面积较大 | B.>800mm东南季风的迎风坡 |
C.>800mm地势较低,气温高 | D.<800mm相对高度变化小 |
读图,下面四幅图,在A、B、C、D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
A.甲-A B.乙-B C.丙-C D.丁-D
下图示意地球公转的轨道,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分。完成题。2009年7月22日,在我国长江流域能观察到日全食现象,该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A.甲点 | B.乙点 | C.丙点 | D.丁点 |
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P点位置时
A.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
B.太阳黑子数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
C.北半球昼短夜长,夜渐长 |
D.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
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的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A.甲→乙 | B.乙→丙 | C.丙→丁 | D.丁→甲 |
读图中四幅等高线图,完成题。图中的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列与图序相符的是
A.①山峰②山谷③山脊④盆地 | B.①山峰②山脊③鞍部④山谷 |
C.①盆地②山脊③鞍部④山峰 | D.①盆地②山脊③山谷④山峰 |
上图四幅地图中的虚线,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