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洋务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日两国)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
材料二:中日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间持久和平的友好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材料三:对全世界的战死者、牺牲者表示哀悼……超越对过去战争的历史观不同的历史教训……在永久的和平理念下,开辟人类共同的未来。
——1995年6月日本自民党、社会党、
新党三党联合政权通过的《以历史为教训重申和平决心的决议》
材料四:1995年8月15日,当时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等八名内阁成员参拜供奉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1996年8月15日,日本内阁六名大臣以及一些国会议员参拜了靖国神社。现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也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请看下列事实:第一次参拜:2001年8月13日;小泉随后也公开表示将每年参拜一次; 第二次参拜:2002年4月21日; 第三次参拜:2003年1月14日; 第四次参拜:2004年1月1日; 第五次参拜:2005年10月17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中日两国对待霸权主义的态度有何重要意义? 
(2)根据材料三,三党联合政权在对待日本历史上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态度错在哪里?其实质是什么? 
(3)综观以上材料,你对发展中日两国持久和平友好关系有何看法? 

阅读下列材料:

(1)图示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分)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3分)
材料三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1分)是如何解决的?(1分)
材料四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2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2分)

(13分)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回答下列问题: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5分)
(2)20世纪90年代推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但后来,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材料二 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一方面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干部精简运动,全国共精简81万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另一方面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并恢复被撤销的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的机构数达到79个,为建国后的第二次高峰。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践,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如: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等。又有一些教训,最大的教训在于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2003年以前的改革开放时期,政府既创造环境,又在直接创造财富;新的时代发展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1956年、1960—1964年我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两次改革的结果有何共同之处?
(2)依据上述材料,概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与前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从建国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五)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3)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