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外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某待测电阻R x的阻值,图中R 0为标准定值电阻(R 0=20.0 Ω); 可视为理想电压表。S 1为单刀开关,S 2位单刀双掷开关,E为电源,R为滑动变阻器。采用如下步骤完成实验:
⑴按照实验原理线路图(a),将图(b)中实物连线________;
⑵将滑动变阻器滑动端置于适当位置,闭合S 1;
⑶将开关S 2掷于1端,改变滑动变阻器动端的位置,记下此时电压表 的示数 U 1;然后将S 2掷于2端,记下此时电压表
的示数 U 2;
⑷待测电阻阻值的表达式R x=________(用 R 0、 U 1、 U 2表示);
⑸重复步骤(3),得到如下数据:
1 |
2 |
3 |
4 |
5 |
|
U 1/V |
0.25 |
0.30 |
0.36 |
0.40 |
0.44 |
U 2/V |
0.86 |
1.03 |
1.22 |
1.36 |
1.49 |
|
3.44 |
3.43 |
3.39 |
3.40 |
3.39 |
⑹利用上述5次测量所得 的平均值,求得 R x=________Ω。(保留1位小数)
如图甲所示,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实验的主要步骤是:①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绳套,每根绳套分别连着一个弹簧测力计.②沿着两个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某一位置,将该位置标记为O点,读取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记录为F1、F2,并用笔在两绳的拉力方向上分别标记a、b两点,分别将其与O点连接,表示两力的方向.③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仍然拉至O点,记录其拉力F的大小并用上述方法记录其方向.
(1)在③中,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仍然拉至O点,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这位同学在实验中确定分力方向时,同实验小组的另一个同学提出:图甲所示的a点位置标记得不太妥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作出的力的图示,其中F1和F2的合力:理论值是________,实际测量值是________.(填F或F′)
(4)已知两共点力F1=3.0 N、F2=4.0 N,两力之间夹角为60°,请你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这两个力的合力,合力大小为_______N(保留一位小数).
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待测电阻Rx的阻值约为200Ω,电压表V的内阻约为2kΩ,电流表A的内阻约为10Ω,测量电路中电流表的连接方式如图(a)或图(b)所示,结果由公式Rx=计算得出,式中U与I分别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若将图(a)和图(b)中电路测得的电阻值分别记为Rx1和Rx2,则 (选填“Rx1”或“Rx2”)更接近待测电阻的真实值,且测量值Rx1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测量值Rx2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若电压表V的内阻为2kΩ,电流表A的内阻约为10Ω,测电阻Rx的阻值应采用 (选填“内接法”“外接法”或“内外接均可以”)求得真实值(忽略读数误差).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带动纸带运动,用打点计时器打下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所示.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按打点时间先后顺序,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依次得到A、B、C、D、E 五个计数点.用刻度尺量得B、C、D、E各点到A点的距离分别为AB=7.60cm,AC=13.60cm,AD=18.00cm,AE=20.80cm.由此可知,打点计时器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加速度方向与小车运动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
在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打出了一条纸带,已知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他按打点先后顺序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得到了O、A、B、C、D等几个计数点,如图所示,则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s.用刻度尺量得OA=1.50cm,AB=1.90cm,BC=2.30cm,CD=2.70cm.由此可知,纸带做 运动(选填“匀加速”或“匀减速”),打C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为 m/s.
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中,用一张印有小方格的纸记录轨迹,小方格的边长L=1.25cm,若小球在平抛运动途中的几个位置如图中的a、b、c、d所示,则小球平抛的初速度的计算式为V0= (用L、g表示),其值是 (提示:=0.35,取g=9.8m/s2).